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7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唐行科举制度,凡举士铨官,皆重考试。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亦衰,此实为中古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华二千年史》

材料三   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摘编自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


(1)根据材料一,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发展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20-21高一上·河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科举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选拔统治人才的方式,经历了长期演进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开始的察举制是一种推荐制度,主要由地方州那长官,按科目要求(如秀才、尤异、孝廉等科)定期地、不定期,或即时地向朝廷贡推荐符合相应标准的士人。这些被推荐的士人,大多无需考试,就可以担任相应官职;只有不定期进行的一些人才项目,如贤良方正等,被推举到中央后,须经“对策”方能授官。曹魏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即,由中央委任“中正”官,把人才按“德、才”和门第出身,分为“上上品、下下品”等九个等级,方便朝廷任用人才。然而,这一制度对于人才评品的标准,由“中正”掌握,人才选拔的范围,逐步被局限于门第出身的小范围内,“德、才”要素被淡化,导致“德已不免于伪为,而况中正亦未必定有衡鉴之才”,甚至出现“中正”官趋势、畏祸、私报恩仇等事情形。其结果,逐至“惟能论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

——综合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张荫麟、吕思勉《国史十六讲》等

材料二: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的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即,一律按才学标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唐朝普遍实行科举制,凡举士,皆重考试。由此,九品中正制度被完全废止。通过科举考试,一些家庭出身低微的士人也可以中举,可与世家大族、官宦人家通婚,重视门第出身的风气越来越衰落。这是中古社会的一次重大变革。唐末以来,“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进士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有鉴于此,宋太祖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誊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综合自樊树志《国史概要》、邓之诚等著《中华二千年史》、何忠礼《略论北宋前期的制度创新》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施行察举制的历史背景是什么?这一制度兴起之初,为西汉选拔了大量人才。请举出2个例子加以说明。
(2)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创设的本意是什么?随着这一制度的演变,产生了怎样的弊端?
(3)根据材料二,为解决士人的“选举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
(4)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对科举制进行了怎样改革?唐宋科举制改革,带来了哪些积极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对现代国家选拔人才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