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4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梁启超把这句话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活动
林则徐面对鸦片走私对中国产生的巨大危害,主张严禁鸦片.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柴烟,并在虎门海滩公开俏毁收缴的鸦片。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
张謇甲午战争后,张謇舟政从商,他鲜叨地提出了“实业投国"的主张,他从筹办南通大生纱厂始,陆续兴办了数十个企业,堪你中国近代第一实业家。1905年日俄战争后,积极推进立宪,辛亥革命后,张謇迅速地转向其和,希望以和平方式尽早结束动荡,维护市巧稳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一通州师范,并陆续兴办一批小学和中学。
李大钊面对常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和封建统治愈益腐朽5而造成的深业灾难,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杆击旧礼找,旧道德,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热情讴歇十月革命,成为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20年3月,领导建立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田,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对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1922年8月列1924年初,他受党的委托,同孙中山先生商谈国具合作,为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实现第一次国具合作作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梁启超所总结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1-22高三上·山东菏泽·期末
知识点:林则徐开眼看世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开眼看世界的人-林则徐、魏源、徐继畬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的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 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张骞“凿空”的勇气,苏武绝不“屈节辱命”的精神,班超“投笔从戎”“立功绝域”的追求……广为流传,熔铸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材料二   面对广州外海的鸦片走私,道光皇帝特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 林则徐将英美鸦片商人呈缴的走私鸦片烟土两万多箱,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禁烟的决心。林则徐面对英美官员交涉鸦片烟土时需要国际知识,便在广州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包括国际法知识,汇译成《四洲志》等书稿,供对外交涉时参考。林则徐被贬后,把《四洲志》交给他的朋友魏源,并在前往新疆途中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

材料三   赵一曼(1905—1936),女,四川宜宾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赵一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在与侵华日军的战   斗中被捕,后英勇就义。她在东北抗战期间曾题诗道:“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陈毅评价她:“生为人民干部,死为革命英雄。临敌大节不辱,永记人民心中。”

材料四   中国航天奠基人之一梁思礼院士是梁启超的少子,在被问及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什么时,他说:“爱国!”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解释材料一中相关人物作出历史贡献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林则徐和赵一曼身上家国情怀的共同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人在抵抗侵略方面的根本差异。
(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根据材料四,归纳新中国开展航天探索的历史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民魂的重要性

材料   1925年,鲁迅在《华盖集续篇》一文中说:“中国唯有民魂是最可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热血民魂

人物简介
张謇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1912年,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同年,改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1922年,棉纺织业危机,导致张謇的事业全面崩盘,大生纱厂走向衰落。张謇主张 “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
孙中山鸦片战争后,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创立兴中会 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族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1924年,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欢迎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6,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十月革命后,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成为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1920年初,李大钊与陈独秀相约,筹建中国共产党。1922年到1924年初,奔走于大江南北,多次代表共产党与孙中山会谈,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呕心沥血。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鲁迅认识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五四运动

材料一   1919年5月的中国新闻摘编:

1919年5月1日,上海《大陆报》透露:“政府接巴黎中国代表团来电,谓关于索还胶州(即山东青岛)租借之对日外交战争,业已失败。”5月2日,《晨报》在头条位置登载林长民的文章:“胶州亡矣,山东亡矣,国不国矣!”“国亡无日,愿合四万万民众誓死图之!”

材料二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至国内,国人的爱国情绪空前的蔓延开来,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青年学生情绪尤为激烈。5月4日下午,北京三千余名学生手持写有“拒绝和约签字”等内容的小旗,发表演说,沿途向群众散发传单。以游行示威为开端的罢课、罢市、罢工风潮席卷全国,蔚为壮观的五四爱国运动以中国代表拒签《凡尔赛和约》而圆满结束。中国近代以来在对外交涉中首次做出没有屈服的抗争,日本也最终未能获得继承德国在山东权益的合法依据,从而为中国此后收回山东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李喜所、李来容《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在6月3日北京学运再掀高潮之际,上海的学、工、商界群起响应,成为五四运动由学生爱国运动普及为全民爱国运动的转折点。中国人民对政治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而使政府再不能完全轻视社会民意的表达。学生对政治的热情并不始于五四运动,资产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在清末则有明显的表现,唯有工人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对政治的参与开始于五四运动,并表现出不可低估的阶级力量。中国工人阶级成长为自为阶级时代的到来,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近代中国通史》

材料四 自国门洞开以来,纵使外国资本主义入侵造成了中国战乱频仍的不堪局面,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了寻找出路,仍怀抱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都表现出中国先进分子对资本主义的渴望……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先进分子在现实教育下充分认识到,中国工人阶级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和中国革命的前途……在五四运动爆发两年后,在无数仁人志士的努力下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安美惠《五四运动:近代中国上升的历史拐点》

主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材料五 在十月革命的强烈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从1918年起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并于“五四”之后以异常迅猛之势形成高潮。研究马克思学说的团体相继在各大城市组成,一个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活跃于各地论坛。舆论界表现出来的热情,正是反映出马克思主义适应灾难深重的中国社会改革之急需。马克思主义在先进的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不再仅仅是被当作西方社会主义的一种新奇流派来看待,而是被作为能够使国家民族解危救难的理论和方法受到热切欢迎。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六   1919年,上海有各类工厂2291家,工人达18.1485万人,加上从事交通运输行业的工人11.625万人,上海工人总数已近30万人,而同期全国工人总数约56万人。……五四运动后,《新青年》编辑部从北京迁回上海。上海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以此为阵地,进行社会革命和唯物史观的宣传。1920年七八月间,上海的马克思主义者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促使革命思想和全市工人运动有效地结合,并积极推动北京、武汉、长沙等地共产主义组织的建立,为正式建党做准备。在当年亲历者的记忆中,早期的上海党组织发挥了“临时中央”的作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摘编自熊月之《中共“一大”的历史空间》等

材料七  从五四运动开始,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起来,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主题三 国民大革命

材料八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革命实践中经过艰辛的探索,特别是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的教训,中共认识到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强大势力压迫下,单靠工人阶级的孤军奋战取得斗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必须加强与各党派的合作,以形成民主革命的统一战线。1923年1月召开的中共三大确立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实行国共合作的策略方针。另一方面,孙中山领导的历次革命运动大多遭到了失败……俄国十月革命给他以新的希望,俄国经验“殊可为我党师法”。

——摘编自覃飞燕《第一次国共合作及其历史启示》


(1)材料一中的“胶州亡矣,山东亡矣”指的是什么?这引发了哪一重大事件?其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结合新的时代和社会条件,分析这些特点的基本成因。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五四运动“转折”的最具意义的历史事件,指出这一事件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
(4)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起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这一论断的理解。
(5)根据材料四,概括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救国救民”认识上的变化。并结合所学,说明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6)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在1918年进入崭新阶段的背景。
(7)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的原因
(8)根据材料七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并谈谈对“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的理解。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