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76
1955年万隆会议是新中国参加的一次重要国际会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月十六日星期六初到雅加达这个“印度尼西亚的大门”已经为迎接贵宾而盛装起来了……

四月十八日星期一亚非会议开幕了在今天下午会议上的发言……突出的例外是最后一个发言的贾马利。他在发言中以很长的篇幅来污蔑共产主义。贾马利毫无根据地把共产主义说成是一种“新式的殖民主义”。……公然要求采取他所谓的“防御措施”,一直到他设想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在思想上解除武装”为止。

原来就有许多消息说,在亚非会议上将要出现“美国之音”。现在似乎不幸而言中了。

四月十九日星期二中国人民的声音中国代表团上午没有发言。在记者室的黑板公告上擦去了已发过言的国家的名字,中国现在排在预定要在下午会议上发言的头一个。

人们的心情像赤道上中午的太阳一样焦灼地在等待,等待着听中国人民的声音……

——摘自李慎之《亚非会议日记》


面对中国代表团的会议境遇,请为中国代表团即将到来的发言拟定一份发言稿提纲并作简要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持论有据)
20-21高二上·山东滨州·期末
知识点:万隆会议万隆亚非会议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隆会议开幕当日,伊拉克代表贾马利的发言用了很长篇幅来攻击共产主义,他要求人们对共产主义采取“防御措施”。后来又有一些国家的代表加入了贾马利的行列。关键时刻﹐周恩来提出了著名“求同存异"命题。他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全世界愿意和平的国家和人民期待着我们的会议能为扩大和平区域和建立集体和平有所贡献”。

——摘编自《解放日报》2015年4月24日)

材料二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实践证明,“上海精神”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是上海合作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同时,“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

——习近平2016年6月24日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六次会议上的讲话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求同存异”的具体内容,并指出这次亚非会议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上海精神”的两个开创国,并简要评价该精神指导的第一个成功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针对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周恩来当机立断,决定将原来的发言改为书面资料散发,并利用休会的短暂时间起草了补充发言。周恩来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非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到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应该将我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

——摘引自《周恩来选集》等

材料二   我们的对外政策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这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也是我们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这一方针,解决国际间的问题,我们的对外政策有了一个调整……国际上一切和平力量都是我们的朋友,谁搞霸权主义,我们就反对谁,也不搞集团政治,不依附于任何集团。这个政策对于维护和平比较有利。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


(1)根据材料一,简述在“求同存异”方针指导下周恩来的主要诉求,结合所学指出亚非会议最后公报中体现“我们的共同愿望和要求”的宣言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对外政策调整依据和目的,并指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中坚持不变的政策和原则是什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