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5
信息提炼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各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



(1)指出图1、2、3分别反映的我国政治制度的名称。指出与图1相关的重要历史信息,并从新中国政治建设方面说明其意义。

材料二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第十四条 ……对投资额达五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或者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第十八条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材料三 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材料四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2)据以上二三四材料概括,经济特区实行了哪些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特区的建立有何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仿照表格其他部分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20-21高一上·天津静海·期末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伟大的历史转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镜头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成为改革的起点

材料一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由于吃不饱,每年秋后村里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1978年,生产队社员签订了全国第份包干合同,如图


材料二 今年(1979年)全队粮食总产量132370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5年粮食产量总和……据初步统计,今年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000多元,平均每人400多元。1966年至1976年,人均年收入在16.5元至40元之间。

——据凤阳县委政策研究室《“一剂必不可少的补药”》(1979年2月)整理

材料三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大包干歌》


(1)以上材料说明小岗村的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实行“大包干”后,小岗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镜头二经济特区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从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五个经济特区。我国的经济特区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区。

材料四 第十三条 特区企业进口生产所必需的机器设备零配件、原材料、运输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免征进口税……;第十四条 ……对投资额达五百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或者技术性较高、资金周转期较长的企业,给予特别优惠待遇;第十八条 凡来往特区的外籍人员、华侨和港澳同胞,出入境均简化手续,给予方便。

——《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

材料五 经济特区的管理,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不损害主权的条件下,可以采取与内地不同的体制和政策,特区主要是实行市场调节。

——《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

材料六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


(2)据以上材料概括,经济特区实行了哪些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特区的建立有何意义?

镜头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3)仿照表格其他部分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镜头四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全方位开展对外交往,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试举例说明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需答出四个事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94月中央工作会议期间,邓小平提出可以划出一块地区,叫做经济特区。……其意义是:“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将成为开放的基地,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我国建立经济特区,除了发挥四个“窗口”的作用以外,在政治上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陈文灿等《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材料二   1997年是新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非凡意义的一年。进入1997年,人们就议论,这一年中国有两件大事:一是香港回归,二是“十五大”的召开。……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说:旗帜问题至关紧要。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就是要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体制改革要继续深入,精神文明建设要切实加强,各个方面相互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光辉历程:从一大到十五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最早设立“经济特区”的两个省份,并概括设立经济特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试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维度说明1997年的“非凡意义”。
邓小平成为美国《时代》周刊1979年第一期封面人物,该刊评论;"邓小平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他让中国走向世界,也让:世界走进中国。”

材料一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段。”“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节选自《邓小平理论》

材料二   19791月,中美正式建交后不久,邓小平访问美国,引起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他们认为:“这会让中国更容易得到它在现代化建设中所需要的知识、资本和技术”“美国工商界盯着中国这个正在开放的潜在大市场,展望着能将他们的产品销往中国的前景。”他们预言:“如果中国能得到贸易最惠国地位(事实上指正常的中美贸易),用不了多久,美国和中国大陆的贸易额就能扩大十倍。”访美期间,中美达成互派留学生的协议,此后五年,中国共派出19000名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学习和采用在国外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当时,邓小平还表明:“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需要长期和平”“苏联和越南已经建成一个亚洲集体防卫体系,威胁着所有周边国家。因此,中美两国应当协调行动,遏阻苏联。

——节选自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邓小平在经济、科教领域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邓小平访问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产生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