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8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1920年,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一些进步的中学也开始男女合校。课程内容上取消了经学科,要求必须体现共和精神,同时增加自然科学课,加强生产技能教育。

——摘编自张惠芬《中国教育简史》

材料二   1958年党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9012月,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一项根本任务来落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摘编自石连海《斯中国教育方针价值取向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以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方针的变化趋势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1·新疆·一模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0年,《人民教育》杂志发表了《当前教育建设的方针》,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内容中突出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1953年,政务院下发通知,提出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毕业之后从事生产劳动。次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从思想上鼓励毕业的中小学生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1956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普通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的指示(草案)》,指出必须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针对农村劳动力不足和生产力普遍落后的情况,教育部又颁布了在小学高年级增设农业常识课进行农业常识教学的通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观点和习惯,方便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材料二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关注的重点。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加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管理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把劳动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摆脱了原来把劳动仅仅理解为工农业生产劳动的思维定势。

——摘编自张鹏飞高盼望《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教育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强调,教育“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
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发布,改革的重点是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扩大高校自主权,开放社会力量办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蒋纯焦《新中国70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部于1956年至1957年间颁布了我国第一套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该大纲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斗争归入国际社会主义斗争之中,与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发展相关的内容在大纲中占有接近一半的比重。高中历史课程目标要求通过世界历史的必要知识特别是阶级斗争的叙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革命手段对民族解放的重大贡献,同时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国际主义意识和劳动品格,形成共产主义的世界观。1996年颁布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将高中历史课程重新划分为必修与选修,形成了多样化的课程模式。课程内容设置大幅减少了政治制度史的比重,增加了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较密切,也较容易理解的经济、文化、科技史等内容。例如,中国近代史部分增加了近代工业与科技的发展;中国现代史部分增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世界近现代史部分增加了世界优秀文化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大纲清晰的设立了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两个层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形式的教学目标不仅强调了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历史学习能力培养的梯度性,不仅着眼于国家和社会利益的需要,也兼顾到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

——摘编自赵亚夫《我国历史课程改革走向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教育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发展的趋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要求受教育者日后成为“有社会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结合生产劳动。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三个面向”写入了我国的教育方针,决定指出受教育者将来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都应该集实事求是、自主思考、勇于创新等科学品质于一身的人才。

1993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实施,《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结合生产劳动的提法,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人才的要求增加了实践这一要素的分量。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了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强调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着重提倡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等,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摘编自曹淑棋《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目的的历史演进看我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针对某一时期或多个时期,围绕“现代教育发展”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