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易0.85 引用2 组卷15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山东、直隶一带出现以反对外国宗教侵略为核心的反侵略的群众组织一义和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630日,山东巡抚张汝梅在奏折中说道:“直隶、山东交界各州县,人民多习拳勇,创立乡团,名曰义和。”练拳是为“保卫身家,防御盗贼”,吸引群众参加,并迅速形成一支反帝爱国的洪流。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山东义和团首先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得到了各地义和团的认同,从此吸引了更多的群众参加反侵略的斗争。

——摘编自关伟《19世纪末20世纪初奕助外交活动真相》

材料二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815日)凌晨,侵略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后,侵略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街区实行分片接管。

——摘编自戴海斌《“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一以京官动向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及性质。
(2)指出材料二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结合材料一说明发动者的目的。
20-21高一上·陕西榆林·期末
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和过程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材料一郡守,秦官,掌治其郡。……(汉)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更名太守。……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诸侯王,(汉)高帝初置,金玺整绶,掌治其国,群卿大夫都官如汉朝。……景帝中五年(公元前145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郡都尉

——【东汉】班固《汉书》卷一九《百官公卿表》

(1)据材料一,指出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诸侯王权力演变的过程。

材料二   我国西南部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或汉族杂居的地区,自元明以来,统治阶级就采取土司制度统治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土司制度是兼指土司与土官两种统治制度而言。前者包括有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等,这些官爵职称虽受封于中央政府的皇帝,但实际上是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后者包括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是按照汉族地区行政建制设立的府、州、县中由少数民族头人所担任的官职。这种土司制度,是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落后、交通梗阻条件下,中央政府在军事征服或政治招抚之后所实行的“羁縻”政策和特殊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在创建之初有可行的一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中原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的进一步加强,不仅阻碍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更不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因此,从明朝开始,便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改用流官代替土司,实行和中原地区完全系统的行政制度,这就是“改土归流”。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土归流的意义。

材料三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

国别势力范围割占或租借地
德国山东强租胶州湾
俄国长城以北和新疆强租旅顺、大连
法国广东、广西和云南强租广州湾
英国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强租“新界”、威海卫
日本福建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

备注:“租借地”是列强先用武力强占,然后通过不平等条约,用定期租借的方式,将他国领土的一部分借去使用的地区。租借期限长短不一,最长不超过100年,期满归还。“势力范围”是指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3)据材料三,指出哪些因素导致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期间美国提出什么政策,目的如何?

材料四   阅读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中的几段叙述: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在山东直隶两省之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曾承认,“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4)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完全殖民地的原因。

挽救危亡的斗争
(一)戊戌维新运动
背景
(1)政治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________》,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________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3)阶级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的壮大。
(4)思想基础:维新思想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过程

结果:运动失败。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________外,全部被废止。
影响
(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
(2)经济:推动中国________的发展。
(3)思想:推动________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失败的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国情不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思考:据材料分析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1)原因:________
(2)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二)义和团运动
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________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兴起:山东民众以“________”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当地官员的态度: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________的举措。
八国联军的镇压: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
(1)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2)慈禧太后采用“________”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
评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掀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义和团揭帖

材料二   义和团运动是顽强而英勇的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是一次自发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翦伯赞《义和团》


思考: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
(1)进步性
________
②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迫使列强改变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
(2)局限性
________
②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三)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
(1)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经过
①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________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发,在________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
②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奋起投入________保卫战。
③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________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仓皇出逃。
④义和团运动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罪行
①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攻城略地,扩大征伐,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________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4)结果: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并指定庆亲王奕劻与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列强议和。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1)签约: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________________、比3国共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2)内容
①惩办“________”,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②向各国赔款白银________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③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________,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④拆除________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________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
⑤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
(3)性质:《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4)影响
①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②外国军队驻扎于中国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③在北京设立的“________”,实际成为“国中之国”。
④《辛丑条约》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知识补遗:
东南互保的影响
(1)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
(2)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江南地区的稳定。
(3)表明中央权威下降和地方势力的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4)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
(5)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运动的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