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自汉到清,中央派出机构都是为了加强地方行政管理而出现的,历代政府的管理者都是力图将地方层级控制为二级,防止其向三级制转化,并极力将最高层级控制为半中央半地方的性质。需要指出的是,历代中央政府派出机构的制度设计,都是在皇权强大、政局稳定的情况下出现的,但伴随着政治.形势的发展和制度的惯性扩张,中央政府派出机构有时又会超出统治者的掌控,出现行政化和地方化。汉末,为了平定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灵帝正式确立了州的地方层级性质,州刺史由原来一个纯粹的监察官,发展成为集地方军、政、刑,财等各项权力于一身的封疆大吏,那县二级制进而浈变.为州郡县三级制。唐代中期,为平定安史之乱,中央政府被迫承认节度使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地位,州县二级制演受为道州县三级制,清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大体仿袭明制。雍正时完全简化为单式的省府县三级。但直到乾隆十三年,督抚作为省级最高领导机关的地位才被正式确定下来。之前,一直是单纯的派出机……清末,为应付内部农民起义和外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央政府不得不赋予地方督抚权力,淡化其派出性质,强化其地方性质。

——摘编自胡志辉等《二级制: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基调》


(1)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规律。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导致中国历史上地方行政层级演变的原因。
20-21高三上·河南洛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让各州直接归属中央,但中央还是无法统管全国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设“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在路一级不设最高长官,而是根据事务的需要分工设职,主要的官职有转运使(负责财政,将地方赋税转运中央)、提刑使(负责司法)、安抚使(负责军事)等。为进一步控制地方,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同时在各府州置通判,规定一切政令须经通判副暑,通判并可随时向朝廷奏报府州情况。元代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简称行省。行省是我国元明清时期地方政府最高一级建制,作为中央政府与州、县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对加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一直起着重大作用。

——摘编自曾凡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沿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元地方行政机构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承秦制,汉高祖刘邦吸取秦孤立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导致地方王国势力膨胀。武帝时为了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了十三刺史部,即十三州,代表中央巡察地方,东汉末成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手握重兵,位于郡守之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以后,掌兵权的节度使开始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节度使的辖区叫道,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

——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北宋建立后,在州县之上再设置一级地方政府一路,它随即成为州县之上的准高层政区。两宋的路是转运使、提点刑狱、提举常平并立的监司或监察区。到金朝,路已不再是监司或监察区,而是正规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金朝的路官府也不再是若干司使并立,而是兼领军民的路总管府统辖。元代的路在总管府统辖方面沿袭金制,又融入蒙古旧俗,且演化成单纯的民官。元朝全国路总数一度达到185个,还出现了与路权限相近的61个直隶省部之州和22个直隶行省。但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地位,却因行省及宣慰司的制度而丧失。及明初,朱元璋正式废路,以布政使司分领天下府州县。

——摘编自李治安《元代政区地理的变迁轨迹及特色新探》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唐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自宋朝以来“路”的发展变化,并分析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变革与中央集权的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