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2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是个封闭的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严重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危机严重,人口密度已近极限,这些因素使日本民族的危机意识格外强烈,所以日本人有很强的忧患意识,这也造成了他们强烈的侵略意识。在古代,中日两国的社会顺序都是“士农工商”,但士在中国是“文士”,在日本却是“武士”,在武士统治的数百年间,武士道一直作为日本社会伦:理的基本内容而加以宣扬。武士道潜移跌化的影响使日本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强烈的崇尚武力的特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源自欧洲的法西斯主义思潮也开始在日本萌芽。西方的法西斯主义和日本的军国主义可以说是一对异姓兄弟。经过日本民间法西斯的鼓吹,法西斯主义思潮在日本尤其是在日本军界迅速蔓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法西斯思想体系。

——摘编自刘德珍《日本侵华战争原因之剖析》

材料二   1931年中国人口有5.8亿,到1945年中国人口是5.4亿,中国人口静态损失4000万。1931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3.9%,死亡率为2.8%,净增长率是1.1%,那么14年间,如果没有日本法西斯强加的战争破坏,中国的人口增长量理应为0.9594亿。日本侵华战争对当时中国的人口破坏为:人口直接损失4000万,人口正常增长损失1亿。1932~1944年日本在东北掠走大量黄金白银、2.48亿吨粮食、2.23亿吨煤炭、逾1100万吨生铁、逾580万吨钢,侵华战争导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亿美元。要完全医治日本法西斯造成的战争创伤,并恢复经济发展的各种要素,要求每年以10%的高速度进行经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增长,逐步走出战争的阴影,至少需要近60年时间。”

——摘编自郭谦贵《中国抗日战争的经济发展损失--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侵华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20-21高一上·山西运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日军的滔天罪行日军的侵华暴行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在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最佳的人口因素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割据的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粮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分点;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界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政治原因。
(2)概括材料二所述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新时期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合理的人口政策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一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在资本积累和技术革新上,人民政府付出了极大努力,但是人均意义上的变化远不如总量成绩那样耀眼。从1954年到1978年,中国的粮食总产量增长了1.8倍,但是人均可分配到的粮食基本上维持在1954年的水平上。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成为一项基本国策。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57%,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10年,0~14岁人口所占比重由33.59%减至16.60%;中国人口领域发生的重大变化:流动人口规模继续膨胀,出生性别比持续失衡。201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规定: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据王秀《新中国生育政策演变研究》等文章整理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口数量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就业人口数量提高1%可以使得经济增长水平提高约1.49个百……失去孩子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痛苦的事情,如果有两个孩子,当疾病或意外事故夺走了儿女的生命的时候,其产生的后果要比独生子女家庭小。

——根据王会宗《“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可行性的实证分析》等文章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建国以来中国所面临的人口问题,并指出我国人口政策的相应调整。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面放开二胎”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以来,因抗议日本侵华,各地抵制日货运动此起彼伏,国内火柴的销路十分畅通,1919~1920年,全国各地新开设了31家火柴工厂,其中1920年开设的火柴工厂就有23家,这一年是民族火柴工业发展最快的一年。但是,即使在民族工业发展较为顺利的一战期间,我国曾生产过3500吨级船舶的最大的机器厂——上海求新机器厂的遭遇也令人唏嘘。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价格猛涨,而且有市无货,上海求新机器厂亏损不堪,于1918年已积欠法商东方汇理银行债款达一百万两银子,于1919年最终被法国资本吞并。另一个例子是中国铁工厂。

——摘编自王方中《中国近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有学者说:“(民族工业)这种繁荣景象的暂时出现及其迅速消失,充分表现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是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一战期间,日本利用有利时机,大肆扩大在华势力。同时,欧美列强虽然忙于战争,但仍然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来控制整个中国的工业。到1919年,外国资本仍然控制着中国近60%的织布机和75.6%的机械采煤。英、日、美三国,成了侵略中国的最主要国家。

——摘编自李迎超、梅倩《一战后民族工业短暂兴盛原因的再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一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