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8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斯拉夫鉴于此前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不仅未达到预期目标,反而引起经济紊乱和社会动荡,于20世纪70年代初实行以稳定经济为目标的调整,将自治制度进一步推到“联合劳动”阶段,确立了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同时,南斯拉夫将国家的经济职能作为“逐步消亡”的对象,致使宏观调控处于无政府状态,并把生产资料管理权从国家转移到直接生产者手中,建立起以社会所有制为基础的自治制度。但是改革对南斯拉夫的社会经济发展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效果,国民经济缺乏统一的计划指导和协调,宏观失控的现象并未得到遏制。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这种情况更加恶化,经济发展急剧下跌,进入低谷。

——摘编自张德修《东欧经济概论》

材料二  20世纪7080年代,中国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改革在农村取得初步成效,为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且对城市经济体制形成很大的冲击,这在客观上要求加快城市改革的步伐。此外,政府对国民经济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化,这种以间接调控为主的新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既强调市场的调节作用,又强调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同时,中国立足于所处的历史阶段和生产力水平多层次的实际,逐渐建立并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形式。整体上看,中国的改革在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赵建萍、唐小果《中国和南斯拉夫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与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70—80年代中国与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与南斯拉夫经济改革的历史启示。
2021·河南新乡·一模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进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透出新时代中国经济新信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不但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而且要出于资本家自愿,因为这是合作的事业,既是合作就不能强迫。……至于完成整个过渡时期,即包括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则不是三五年所能办到的。而需要几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在这个问题上,既要反对遥遥无期的思想,又要反对急躁冒进的思想。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1953年9月)

材料二(现代)中国经济转型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点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修补与完善。虽然市场调节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这时市场的引入仅仅是作为计划经济体制的补充而已。1985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改革模式,标志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推进和目标的转换。之后,中国启动了大规模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中国经济改革转入到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2003年中国明确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转型初步完成。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

——摘编自翟商《论中国经济转型的阶段性与目标转换》

材料三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党的十九大。习近平在会议政治报告中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毛泽东变革生产关系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革生产关系主张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转型经历的主要阶段,并归纳中国经济转型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习近平判断中国主要矛盾变化的依据。

【选做题】本题包括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和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市场丰盈,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19536月,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使我国在实现工业化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从此,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摘编自林蕴晖、丛进等《19491976年的中国》

材料二   1978年后,中国逐步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化方向。改革目标由中共十二大提出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转变为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过渡为十三大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此后中国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等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初步建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以来,政府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目标进一步深化为"使市场在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摘编自李扬、武力《中国经济体制演变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中“政府和市场关系”变化的阶段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编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是实行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相结合、计划管理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体制。1953年国家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并宣布向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过渡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紧运行(注:大意是指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加速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为了与这种经济运行和逐步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管理体制方面,也逐渐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到1956年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生产要素市场基本消亡,产品市场也在国家的计划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导性计划为辅的计划经济体制。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曾先后借鉴苏联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1992年,邓小平同志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冲击的方法”和“围攻的方法”分别指苏俄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与“冲击的方法”相比,“围攻的方法”有何显著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后期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在农村和城市改革中实施的具体措施。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苏两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