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马光说:“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摘编自《贡院乞逐路取人状》

欧阳修说:“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不问东西南北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言事之人但见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进士尔。殊不知天下至广,四方风俗异宜,而人性各有利钝。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所以科场取士,东南多取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而取之。”

——摘编自《欧阳修集》

材料二 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奏:……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等都不用,止存留诏诰章表,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才去也。

——摘编自《通制条格·科举》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和欧阳修有关科举考试之争的焦点问题,结合所学概括北宋政府解决焦点问题的办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答题标准。
20-21高一上·浙江杭州·期中
知识点:科举制宋元社会的变化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思想家言论
孔子仁者爱人。
孟子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据《论语》《孟子》《荀子》整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1313年,元朝宣布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当时宰相向皇帝上奏说学秀才的,经学、词赋是两等。经学的是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字的勾当。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这般取人呵,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

——《通制条格》卷5《学令·科举》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三位思想家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用一句话指出战国百家争鸣的实质。
(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分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上述主张的原因及其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代科举的重大变化及其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四书”的编写者并扼要说明元代科举制与儒家思想的关系。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