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5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高产粮食类作物和一些用于市场变换的经济作物种植也增多起来,如番薯、玉米、烟草、花生等,手工业中,治铁、棉纺、丝织、陶瓷等行业有了很大发展。……这些产品主要面向市场而不是供自己消费。

——摘编自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三 1959年城市居民粮食定量下降,粮食供应种类减少,肉类、白糖、麻酱、香烟、火柴、煤、柴等日用品陆续发票供应,城市每户有户口本、粮食本、副食品本、煤本等各种本本。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录音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进入千家万户。这种变化的普遍性是近代以来所没有过的,变化直接源自于市场经济。外资根据市场需求投资中国,带来先进的生产线、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满足了各类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今天我国轻工业产品已经遍及世界各地市场,“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在美国似乎已不大现实了。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解析》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代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消费市场出现的现象,并简要说明其对近代经济结构产生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表现,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018高二上·黑龙江·学业考试
知识点:明清的商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从“发达的有机经济”向“以矿物能为能源基础的经济”的转变。工业化“要成功地摆脱有机经济所受的制约越来越多地从矿藏中、而非从农业产品中获取原料,尤其是能够开发大批能源储备,而非依赖各种过去提供生产所需热能与动力的可再生能源”。荷兰在17世纪曾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本国不产煤,其他燃料也很少,必须从国外进口煤,这使荷兰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使本国经济置于外国商业政策支配之下。法国在1763年以前,商业并不落后于英国,1780年时铁产量3倍于英国。然而法国本身所产煤不能自给,需要从国外大量输入,这给法国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同的产业结构对于能源的需求影响不同,重工业要比轻工业和农业对能源的需求更多。15世纪以来,英国出现了重工业增长迅速的局面。1650年起,煤炭开始成为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第一大能源,到1700年,煤炭在英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已经接近一半。从以有机能源为主到以化石能源为主,英国经历了人类近代史上的一场能源革命。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

材料二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明清江南使用的燃料,主要有薪炭、芦苇、秸秆和煤四大类。工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为五金加工,烧窑和煮盐,其次则为榨油、铡烛、染色、食品加工等。农业中主要的燃料消费部门则为蚕业。各部门对燃料种类的要求不同,五金加工要用煤或硬木炭,而烧窑则用煤或柴或炭均可,煮盐多用芦苇或茅草,蚕业则要用小木炭,其他行业大致以柴薪为主。五金加工业中,消费燃料较多的是铁业,江南地区虽然本上不生产生铁,但铁器制造业仍具一定规模。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煤资源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仍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需要,需要从湖南、江西、湖北等地输入煤炭。但总的来看,煤炭在燃料消费中所占比重并不大。

——摘编自李伯重《明清工农业生产中的燃料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西方与中国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能源消费结构上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阐述能源与近代工业化之间的关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域。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家村和纺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家”,“又兼代邑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本书籍,劝民植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

——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

材料二: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徽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紫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