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32
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列宁开始认识到,“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在列宁看来,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和道路。

——摘编自田恬秀《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不是轻而易举地进行的。这种政策的转变在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了明显的抵制。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苏联当局就把人民从半野蛮状态拖入现代文明:穿雪白的衬衫、知书达理、有热水、有电灯、有飞机、有电影娱乐,出现了“苏联人”的概念。

——摘编自陈爱茹《争论与选择:列宁、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新经济政策最终被终结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经济政策调整及其效果的基本因素。
20-21高三上·江苏苏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影响和评价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不是轻而易举地进行的。这种政策的转变在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了明显的抵制。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苏联当局就把人民从半野蛮状态拖入现代文明:穿雪白的衬衫、知书达理、有热水、有电灯、有飞机、有电影娱乐,出现了“苏联人”的概念。

——摘编自陈爱茹《争论与选择:列宁、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并分析影响苏联经济政策调整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期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不是轻而易举地进行的。这种政策的转变在农民、工人中间乃至党内都遇到了明显的抵制。1927年在国际上掀起了反苏、反共浪潮,斯大林明白,没有重型机械制造业是不能打赢战争的。而苏联实现工业化的资金只能从国内寻找,从外国获取资金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展现了其高效性,这也是其获得民众拥护的重要因素之一。仅用了短短的几年时间,苏联当局就把人民从半野蛮状态拖入现代文明:穿雪白的衬衫、知书达理、有热水、有电灯、有飞机、有电影娱乐,出现了“苏联人”的概念。     

——摘编自陈爱茹《争论与选择:列宁、斯大林与党内反对派》

材料二   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30年代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由政府出面,运用行政手段来监控全国市场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新政时期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仅仅是暂时应付危机的手段,而且是使国家对经济干预走向全面化、经常化的开始。它不只是行政性的手段,而是通过立法程序化、法律化。它不仅涉及流通领域,而且还参与到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再生产过程。               

--摘编自沈亚男《罗斯福新政与美国现代化新模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经济政策被取消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上半期美国经济政策调整的特点和影响。
经济建设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苏联(俄)探索了一条独特的治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列宁开始认识到.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的最佳模式和道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第二年即1922年,苏俄工业总产值增长36.6%,农业在遭受自然灾害的情况下,谷物产量仍增加了20%。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工农关系明显好转。

——摘编自田恬秀《社会主义500年》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的实行使苏联摆脱了众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苏联实行这一模式后,以10多年时间就初步实现了经济上的现代化,即工业化,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强国。凭借这一成就,苏联模式在当时对全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很长时期内,斯大林模式被很多落后国家的人民当作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样板。

——陈怡《斯大林模式与执政党的现代化》

材料三   毫无疑问,苏联模式存在重大弊端,不改革、不克服自身弊端就没有出路。然而,实际上任何体制、任何模式如果不发展、不变革都会没有出路。“苏联体制弊端”与“苏联解体”之间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关键在于苏联模式能否发扬成绩纠正错误。

——吴恩远等、陈叶军采访整理《苏联解体的历史反思》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上的措施及其局限,据材料,概述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通向社会主义最佳模式的理由。
(2)据材料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经济上迅速取得成就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解体的关键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试指出苏联经济建设对当时治国理念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