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3 组卷190
民生关乎人民的生计与生活,关于民生一词的内涵,不同时代关注解读也不尽相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期对民生的阐述
中国古代《左传宣公十三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荀子提出“下富则上富”的哲学命题:“自古及
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国语楚语上》警示:“民乏财用,不亡何待?”
中国近代严复的民生思想在近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所提出的自由为体、个人本位的人权
法思想。严复把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都纳入“物竞天择”的法则之中。批判贻害民力的封建
法制,提倡保障人身自由权。
1924年,孙中山对节制资本做了明确的解释:“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
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カ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这一时
期,他还倡导“耕者有其田”,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对中国社会各阶级所处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分析,指
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认为只有在政治上加强教育引导,经济上改变生活因
境,才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革命的认同,调动他们参加并支援革命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民生的内涵不同时代“解读也不尽相同”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20-21高三上·辽宁朝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视角一:先秦时期的民本思想
打破贵族的垄断,在思想界呈现出“以民本思潮等为代表的私学文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亮点。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1)据视角一和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的主张。这些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视角二:中外思想的民主启蒙
(2)视角二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从阶级属性和历史作用两方面谈谈这两种思想的不同之处。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卢梭《社会契约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视角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㈠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㈡……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㈢国民党之民生主义,其最要之原则不外二者: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据视角三,指出这一“质的飞跃”主要是指什么?从真正关注民生的角度看,新三民主义有哪些新发展?
视角四: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关注民生
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现代化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订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上的报告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三代领导集体为关注民生,形成哪三大理论?各自解决什么重大问题?
视角五:当代共产党的以人为本理念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什么呢?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5)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解读,说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理念与古代“民本思想”和近代“三民主义”的民生观的最大不同是什么?
自古至今,围绕着“民”,有着“民本”“民生”“民主”等理念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有关“民本”的部分论述

主张出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道千乘之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指农时)。《论语》
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

材料二   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孙中山又先后至上海、武汉、福州、广州、北京等地,全力投入提倡实业的宣传和实践活动中。……他在杭州国民党浙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中强调:“今天革命的目的——建立共和,虽是已达,但建国大业尚未开始,人民还很苦,强邻还虎视。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民国,首先要实施民生主义。”

——摘编自民革中央网站《孙中山的民生情怀》

材料三   民主政治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其关键都是民众参与。但是,中国的国家规模和现行选举制度决定了,直接的选举民主只能停留在基层,直接的官民协商政治也只能限定于基层,县级以上只能实行间接选举,实行“代议制”。

——摘引自杨光斌《公众参与和当下中国的治道变革》

城乡基层民主有序发展,以城乡村(居)民自治为核心,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建立。截至2017年,全国农村普遍开展了9轮以上村委会换届选举,98%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直接选举,村民参选率达95%;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参选率达90%以上。

——摘引自201812月《改革开放40年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结合所学,指出孟子基于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
(2)阅读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中国现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列举这一时期他的相关“宣传和实践活动”。
(3)阅读材料三,请选择阐述:①指出中国“县级以上只能实行间接选举”的决定因素。结合所学,简述中国现行“代议制”逐步确立并最终成为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过程。②概括城乡基层民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发展各种形式的基层民主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