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6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斯大林认为“苏联的工业化不能像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那样从轻工业开始,而必须从重工业开始”。为了迅速发展国民经济,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受命制定五年计划,在计划中对国民经济的投资、工农业的增长比例、冶金、交通各方面的发展制定了详细的控制数字和发展目标。另外还规定,必须逐步排挤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加强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1932年底“,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戴隆斌《斯大林传》

材料二   (中国)“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铁为例,五年内炼铁能力增加了280万吨,炼钢能力增加了253万吨。为了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以一只“看得见的手”调动经济的每一个细胞,需要建设什么工厂、生产什么产品、产品的产量和投资的规模,都由国家通过计划直接安排。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购统销。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材料三   我国GDP从1978年的0.3645万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占世界经济比重15%左右,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重要引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85元增长到2017年的596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从1978年的343.4元、133.6元提高到2017年的36396元、13432元。

——摘编自《瞭望》

材料四   (苏联)是“以人为代价的现代化”。……国家可以有高速增长的GDP,可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最高的大楼,很多的钢产量,可以超过美国的核弹头总数量。……但即便是在苏联最辉煌的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工人的工资水平仅为美国工人的31%,居民消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33%。

——摘编自金雁《苏联解体20年祭》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和中国“一五”计划的共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改革开放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模式和中国改革的不同结局带给我们的启示。
19-20高一下·山西太原·期末
知识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标志、评价伟大的历史转折 斯大林模式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英国在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社会也发生着重大变化。1801年英国农林渔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32.5%,1841年为22.1%,1861年英国农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是17.8%,而1901年则为6.4%。在收入差距方面,1801年,英国1.1%最富有的人取得国民收入的25%,到1848年,1.2%的最富有者就取得35%的国民收入,到工业革命已完成的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相反,体力劳动者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从1803年的42%下降到1867年的39%。由于英国近代工厂大多建在水源充足的河流旁边,这样在就近取水解决工业用水和动力问题的同时,也便于处理日益增加的工业废水。连续不断的工业废水和生产污水的自然排放,完全超过了河流和大地的自净能力,就连英国人视为生命之河的泰晤士河都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臭河”。

——摘编自刘俊俊《英国工业化的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时间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
20世纪5090年代初新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斯大林模式在中国的运用。这个时期工业化战略的特征是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国家指令性计划作为配置资源的手段、封闭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
19781992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
1992年以来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对改革开放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2002年中共十六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化是一条与传统工业化全然不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7年中共十九大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编自王志安《中外工业化道理综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并指出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的工业化与英国工业化道路的不同之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

——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

——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的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

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

尽管苏联取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做出那么大的贡献。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