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5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灾是我国古代仅次于水旱灾害的自然灾害。徐光启认为,蝗灾的破坏性比水旱灾害更为强烈。正因为蝗灾给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中国古代蝗灾的发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公元2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生21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从公元9世纪开始,蝗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到公元14世纪又达到一个高峰,共发生38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政权对粮食安全问题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有一系列制度对粮食安全进行保障从土地政策来说,汉代早期,政府曾给无业流民发放林地,供其耕种、安居;从经费支持来说很多朝代都有减免赋税的政策,并发放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种子等农用品;从技术来说,政府组织编写图书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水利等。从土地到资金到技术,政府都推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特别难得的是,在传统自然经济时代,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在丰年,以平价收购粮食进行储备,到荒年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农民,以平抑危机。

——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蝗灾对中国古代统治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历代政权重视粮食安全的表现。
20-21高二上·湖南娄底·开学考试
知识点:生态保护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蝗灾是我国古代仅次于水旱灾害的自然灾害。徐光启认为,蝗灾的破坏性比水旱灾害更为强烈。早在殷商时代,我国就有了世界上最早的蝗灾记录。中国古代蝗灾的发生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2世纪,蝗灾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公元2世纪达到第一个高峰,共发生21次,平均5年发生一次。从公元9世纪开始,蝗灾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到公元14世纪又达到一个高峰,共发生38次,平均3年发生一次。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中国历代政权对粮食安全问题是相当重视的,而且有一系列制度对粮食安全进行保障从土地政策来说,汉代早期,政府曾给无业流民发放林地,供其耕种、安居;从经费支持来说很多朝代都有减免赋税的政策,并发放贷款给农民购买耕牛、种子等农用品;从技术来说,政府组织编写图书来推广农业技术、发展水利等。从土地到资金到技术,政府都推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特别难得的是,在传统自然经济时代,政府就开始有意识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节和干预。在丰年,以平价收购粮食进行储备,到荒年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农民,以平抑危机。

——摘编自洪蔚《古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与危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蝗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蝗灾对中国古代统治的危害。
(2)根据材料二,归纳古代中国历代政权重视粮食安全的表现。

材料三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3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习近平同志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历代政府均把粮食安全摆在治国安邦的重要地位……汉代贾谊积极主张发展粮食生产,重视粮食储备,认为粮食储备是“天下之大命”。唐宋时期,形成了体系健全的救荒救灾的仓储制度,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历代政府一方面发挥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干预作用;另一方面,还发挥自由贸易在调节粮食余缺方面的作用。清乾隆皇帝对建立全国统一粮食市场的必要性就有着清醒的认识,并给粮食市场的建立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圈地运动早在15世纪就已经在英国盛行,它为资本家提供了雇佣劳动力,并将封建土地所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大土地所有制……16世纪中期,土豆被一个西班牙殖民者从南美洲带到欧洲;17世纪时,土豆已经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1842年,英国和德国兴建了制造过磷酸盐化肥的工厂……1861年,美国拥有的收割机已超过10万台。

——摘编自王荣生《近代欧美国家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材料三   随着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大批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和工业就业人数激增。1953年国家收入粮食540亿斤,支出粮食587亿斤,赤字达47亿斤。而农民在土改后生活改善,对粮食消费的需要提高了,有余粮也不急于出售。东北等产粮区遇到灾荒,使供销局势更显紧张。一些私人粮商又乘机抢购粮食,囤积待机。市场粮价大幅上涨,一些经济困难的城市居民已难以购得必须的口粮,造成人心惶惶……据现有情况,只能采取这样的政策: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分配……

——摘编自金冲及《20世纪中国史纲》第3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重视粮食安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以来欧美各国能实现粮食安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粮食政策出台的历史背景。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