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7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1.9251.92590%
隋唐124(北方粟、麦)328(南方稻谷)1450.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迨欧战爆发,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化的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者都涌到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是生产的中坚份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中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拥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

——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对经济方面的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2020·湖北武汉·模拟预测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乡镇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发展的根本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易·系辞下》
材料二 裴李岗遗址出土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的农业生产劳动工具,说明我国黄河流域8000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生产,数量众多的收割工具石镰和谷物加工工具磨盘,说明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水平,出土不少的猪、牛、羊骨骼,以及发现的陶塑猪、羊原始艺术品,说明当时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家畜的饲养也出现了。
──《光明日报》1979年1月10日《河南省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
(1)材料一、二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指出哪一则史料最具客观历史价值,说明理由。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粘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2)依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农业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挟其大量余资,与新式机械在通商口岸渲染了些资本主义的色彩。……欧战爆发后,列强无暇东顾,因此中国幼稚的民族工业,乘机抬头,使中国渲染了很浓的资本主义色彩。……于是农村中的劳动力,初则剩余的劳动力都涌到了城市里去了,继则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即生产中的中坚分子羡慕着都市的繁荣,投身工业的比较能够多得些工资,也都向都市乱涌,向资本家出卖其劳动力,终则以农村衰落,而建筑于农村上的工业,日形没落……,因此,从农村涌到都市的劳动者,都成了可怜的失业之群。所以农村劳动力胡乱的涌进都市,一方面,使农村中失却生产的中坚份子——青年劳动力,而另一方面产生了大批的失业之群,这当然是人口变动的变态。——金轮海《中国农村经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城镇迁移人口的演变
期间
迁出入
农村(县)
市、镇
农村迁入市镇人口
万人
%
万人
%
万人
%
1982-1987
迁出
2076.02
67.99
977.24
32.00
1545.19
74.143
迁入
721.50
23.63
2331.69
76.37
1982-1987
迁出
2310.11
62.48
1279.00
37.50
1671.82
78.48
迁入
590.47
17.30
2822.79
82.70
1990-1995
迁出
1985.55
59.75
1337.43
40.25
1194.71
60.17
迁入
948.55
28.56
2374.02
71.44
1995-2000
迁出
7316.24
58.70
5148.17
41.30
55065.50
68.96
迁入
1710.94
11.85
12728.14
88.15

(3)依据材料四所学知识从原因上分析中国近代和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人的迁移有何本质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两个史实说明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市斤)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全国耕地面积(亿市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总面积北方南方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粟、麦)215(南方稻谷)1167.73.8521.8590%
隋唐124(北方粟、麦)
328(南方稻谷)
1450.926.423.213.21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唐帝国前期,在耕犁的完善方面有巨大的贡献,这就是曲辕犁(又称江东犁)的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于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随着自然经济解体,大量失业人口只能涌向本已紧张的土地之上:失去副业的农民无力支付高额地租,乡村的租佃关系变得异常紧张。部分人口流入城市,推动城市畸形繁荣,但作为消费型城市,工业产业=特别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得并不发达,其结果是大部分人都处于失业状态,过着寄生虫般的闲人生活……

——摘编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费孝通《中国士绅》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得到发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