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5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开眼看世界,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也逐渐深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前,纵观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除了王韬、黄遵宪等人明确称赞日本,主张学习日本外,大多数都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尤其对日本改变祖宗成法,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法不能接受,讽之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他编写的《日本变政考》。此书分条记载了从明治元年(1868年)起至明治二十三年(1890年)止的明治维新的大事。康有为宣称“我朝变法,但采鉴于日本,一切已足”。光绪帝见到此书如获至宝,将它作为百日维新的指南。   

                                                                   ——《康有为变法思想新探》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1986年1月6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6年1月29日封面人物巩俐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艺人。
2002年11月18日封面刊登了姚明身穿NBA休斯敦火箭队战袍的照片,被称为“巨人先生”。
2003年以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影视、音乐、体育等各界人物不胜枚举。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分析为什么大多数知识分子讽刺日本仿效西洋政治制度的做为“东头西脚,不成东西”?合材料二和所学,指出康有为对明治维新的看法并分析其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对材料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16-17高三上·北京昌平·期末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康梁维新思想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外交,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从全球视角看国家发展和外交时刻。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王特使马戛尔尼来华,在谒见皇帝的礼仪上被中方要求其像藩属国一样三跪九叩,马戛尔尼表示可以像觐见自己国王那样行礼,这个答复使乾隆断然拒绝接见该使团。后来,马戛尔尼向乾隆施行的礼仪应该就是长跪请安的旗礼形式。

同治十二年,总理衙门与各国公使商定的《觐见礼单》中表明公使的觐见礼仪为五鞠躬。但是此次觐见的礼仪规定被强调是一次清帝因各国需呈递国书而准许的特殊优待礼节,仅是一次特例而已,各国使臣以后不得援引为惯例,再行渎请

1891年,光绪皇帝接见六国公使。据晚清重臣荣庆记载,总理衙门带使臣一员及翻译一员入,两大臣带引于前,自东门入,去帽一鞠躬,十二步二鞠躬,至主位三鞠躬,呈国书。此次的觐见没有再像同治十二年一样进行几个月之久的礼仪交涉,而是作为无需商议的惯例来照行了。

——摘编自韩鼎赢《传统长幼相见礼仪的终结与现代重建》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清朝时期外国使节觐见礼仪的发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

封面

1950年12月11日

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

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

封面用汉字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加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形象

1986年1月6日

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再一次成为年度风云人物。

1996年1月29日

封面人物巩俐是第一位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华人艺人。

2002年11月18日

封面刊登了姚明身穿NBA休斯敦火箭队战袍的照片,被称为巨人先生

2003年以来

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中国影视、音乐、体育等各界人物不胜枚举。


(2)结合材料和所学,从“美国对中国态度变化的角度 ”对材料进行解读。提示:将美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3)结合上面材料和图片,试述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中美关系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体来说是向前发展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时代》周刊是美国的时事性周刊之一,对国际重大事件进行跟踪报道。《时代》周刊对中国的报道有以下内容:
日期封面
1950年12月11日封面人物是毛主席,标题是《红色中国的毛》
1954年5月10日封面人物是周恩来总理,他身后的栅栏里关着一条“张牙舞爪”、“目露凶光”的青龙
1972年3月6日封面用汉字“友”把画面切割成几块,其中包括尼克松与毛泽东、周恩来的会面;尼克松一行参观长城、观看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
1979年1月1日封面人物是邓小平,他被评为本年度的风云人物,宣称“邓小平代表了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材料二
“中国崛起而带来的挑战,是美国在21世纪前期面临的最重大的挑战之一”。美国国防部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崛起提出了一系列潜在挑战”。“中国既不能容忍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的军事存在,也不会接受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权”。

——摘自美国国防部《东亚—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


材料三
包容可以说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早在中国古代就有思想家明确地提出“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国家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联合国宪章》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倡导通过和平方式和外交渠道解决分歧与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和干涉别国内政。
(1)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7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这一变化对中国、美国、世界的政治影响。
(2)指出材料二中美国的战略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当前我国政府应如何利用“包容”的历史传统来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