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44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国家出现就有了国际关系。它是指人们超越国家界限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社会关系,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等等关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40年代欧洲大事记

                                                   
1941年11月美国通知苏联《租借法案》适用于苏联
1943年11月美苏英决定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由美、英、法、苏联分区占领
1949年4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依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40年代美英对苏联的态度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二   法德两国尽管都是以基督教为主体信仰的国家,近代都受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但却是世仇宿敌。且不说高卢人与日耳曼人上千年的敌对,仅近现代法德之间便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交战。二战后法国担心德国东山再起,威胁自己,主张把德国建成像1871年以前那样松散的联邦,但遭到了美、苏的抵制。之后在美国的主导下德国进行了社会改革;法德也认识到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的冲突与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此,l958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两个民族达成了谅解,言归于好,l963年两国还签订了合作条约。

     ——《世界近现代史资料汇编》


(2)根据材料二,归纳二战后法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德关系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与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会见后的记者会上,回答了凤凰卫视记者的提问,两位外长对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中韩的愤怒和欧美的不满,各自表态。

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在中国和韩国有民众感到被(参拜行为)伤害了,(安倍)首相对此表示歉意。我们现在会注意他的表述言辞,而对于中国和韩国也要保持对话,注重对话的重要性,首相也会继续解释澄清他参拜的动机。

法国外长法比尤斯:我们清楚的表达希望中国和日本的关系越来越好,这两个(亚洲)大国应当成为友邦,这需要尊重历史的同时,尽量的让过去的过去,要寻找这样的一种平衡。

——摘自凤凰网


(3)依据材料三,法比尤斯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与岸田文雄有何区别。你认为当前的中日关系可以从法德关系中借鉴什么?
13-14高二下·重庆·期末
知识点:冷战的背景和原因走向联合的欧洲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成就冷战与两极格局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后,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代表的两极格局。两个超级大国称霸与对立,并划分势力范围,分而治之;美国通过签订条约,直接插手盟国的内政,苏联向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输出自己的社会模式,都推行强权政治,支配国际事务;建立北约和华约两大政治军事同盟,进行军备竞赛,……极大地威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引自高恒《对战后两极格局下国际秩序的历史评价》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中国也不再是苏联的卫星国或地位较低的伙伴……对最近的将来来说,更有可能出现的不是一个由自治的区域集团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由若干传统的大国势力范围组成的世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1971年7月6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在堪萨斯城发表演说,指出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美国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的主张,尼克松说:“这一年之所以将成为欧洲年,是因为国际环境,尤其是欧洲发生的变化,美国同新欧洲的关系是要建立一个比较完善、可以维持的伙伴关系,从而共同合作。”

——引自黄安年《二十世纪美国史》

材料四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998年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新华网

(1)据材料一,概括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结合史实说明,20世纪60、70年代西欧是如何摆脱“卒子”地位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担心的“挑战”力量来自哪里?这些“挑战”力量对国际关系格局影响如何?美国在外交上又是怎样应对的?

(4)依据材料四,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分阶段简述“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68022010017060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1.55.79.123.514.528.2

材料二   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漫画《三头怪兽》,漫画中的怪兽,头部是希特勒,中间是墨索里尼,尾巴上是东条英机。


(1)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结合以上表格和漫画材料,解释“走向战争”的表现。

材料三



(2)观察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战争过程呈现的主要特点,分别写出苏德战场和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材料四   苏德战争爆发,英美当局认识到德国法西斯入侵苏联是称霸世界的前奏,苏联如被灭亡,他们自身也难保全。因此,英美立即宣布支持苏联,把“粉碎希特勒”作为“首要任务”,呼吁齐心协力打击法西斯。1941年10月,苏、美、英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英美以武器装备供应苏联的第一个议定书。这是三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采取的联合行动。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反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附庸;保证互相合作,不单独同敌人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仅就经济方面互相支援而言,美国向其他盟国提供了总额近500亿美元的租借援助物资。英国得到最多,近300亿;苏联其次,约111亿,包括卡车约45万辆(占苏军车总量50%以上);中国约16亿。美国也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盟国提供的军需、设施、劳务、资源等得到“逆租借”达78亿美元,其中约67亿来自英国和英联邦。此外苏联还得到英国近20亿美元的物资援助。

——摘自《世界史·现代史编》


(3)依据材料四,指出英法美等国与苏联采取联合行动的原因,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对于消灭法西斯集团的重要意义。

材料五   联合国之宗旨为:

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

二、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并采取其他适当办法,以增强普遍和平。

三、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四、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摘编自《联合国宪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简述联合国成立的主要背景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剧变,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材料二   随着冷战的发展,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的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心不断增强,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于是,以法,德两个宿敌的和解为基础,从经济上的欧洲煤钢联营入手,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以打破美国的西方前主地位为其特色的法国的“戴高乐主义”,以及以突破美国战略限制为其特点的联邦德国的“新东方政策”,表明西欧对美国的勇心倾向正在发展,美国的另一个盟友日本,由于其经济的“起飞”而导致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要求建立日美对等关系的呼声高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实行“一边倒”向苏联的外交路线,但在苏共二十大召开后,两党两国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分歧和国家利益冲突日益发展,当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内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时候,全世界也看到了一个潜在大国的崛起,1955年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形成的起点。此后的不结盟运动及77国集团的应运而生,是第三世界力量的发展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标志。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二设计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阐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