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0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美国情报部门分析,只要俄国参战,日本就会投降,对此美国政府十分清楚,因此从纯军事角度考虑,投掷原子弹并非必要,美国之所以在苏联即将参战前夕匆匆忙忙扔下两颗原子弹,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在苏联参战之前结束太平洋战争,抵消由于苏联参战造成的影响,阻止苏联在远东扩张势力,使美国在这一地区处于支配地位。原子武器出现后,打破了美苏均势,美国利用独家掌握的原子弹耀武扬威,对苏联实行强硬对抗政策,这就必然恶化美苏关系,导致冷战的爆发,正如美国著名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的,“轰炸广岛以来,外交上的每一次交锋都笼罩上了原子能的魔影”。原子弹的出现成为冷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因素。

——白建才《试论核武器在冷战发生、发展和结束中的作用》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关于冷战的观点。(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19-20高二下·山东德州·期末
知识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用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式武器:1915年,德军在西线的伊普尔战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气,造成对方重大损失;在此之后,英、法也使用了化学武器;坦克首次被用于战场,1916年英国第一辆坦克出现时,便成为机关枪毁灭者;战争加速了飞行器的发展,飞机被用于对地摄影侦察、指挥炮火射击;德国人使用飞艇轰炸英国;潜水艇则是这次战争中最具破坏力的武器,德军的潜水艇在海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虽然德国军事技术比较先进,但协约国的整体科技实力强于同盟国。1917年4月6日,旁观两年多的美国,在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的逼迫下对德宣战。美国参战极大地加强了协约国集团的力量,1918年11月11日清晨,德国签署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摘编自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后期,一些科学家相继论证了核裂变的相关理论。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等人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1939年由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总统,建议研制原子弹。1941年美国开始实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1945年8月美国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1945年,杜鲁门在国会演说,提出:“引导和鼓励把原子能及未来的一切科学知识用于和平的和合乎人道精神的目的”。

但杜鲁门又明确提出:“成为一个军事大国是充当世界领袖的基本条件,因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是它的军事实力。”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期间,杜鲁门曾试探斯大林:“美国已经拥有了一种威力巨大的新炸弹。”斯大林表面上反应平淡,但之后马上指示加紧推进原子弹的研制工作。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摘编自刘金质《冷战史(1945~1991)》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子弹研制成功带来的历史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争与科技之间的关系及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国内对苏联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态度。从战争结束到1946年,美国民众始终保持着这种乐观态度。据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1946年2月,认为美国能够和苏联合作的被调查者降到了35%。1946年3月的民意测验显示,71%的被调查者反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只有7%的人持赞同态度。正是有了这种“民意”的转变,才使杜鲁门政府,敢于将对苏的“强硬政策”公开付诸实施,其标志便是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发表的“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演说。

——摘编自刘疆《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与“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材料二 《时政评说》:“‘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它依仗自己的实力与地位,要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以西方价值观念为准绳、以北约军事力量为后盾的单极世界,因此,‘多极’与‘一极’之争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尚需待以时日,多极化作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将在曲折中取得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二战结束前后美国民众对苏联态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展的趋势,并分析这种“格局形成尚需待以时日”的主要因素。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