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7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包世臣,字慎伯,乾隆四十年(1775年)出生于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5岁启蒙读书,8岁便开始学做八股文。其时,清王朝吏治日益腐败,武备早已废弛,人民生活每况愈下,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面对如此的历史处境,包世臣深感帖括之业(指科举)无补于事,于是转而关心探究社会经济问题,早在1800年前后包世臣的经世思想即已形成并趋于成熟。就包世臣的经世思想来看,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批判旧学,摆脱汉学、宋学的束缚;二是强调学以致用,重视社会实践。有学者指出:包世臣对于嘉道时期“经世”学风的形成,是“上承亭林(指顾炎武),下开龚、魏,旁及阳湖派诸子的一个重要人物”。

——摘编自郑大华《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包世臣经世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包世臣的经世思想。
2020·四川眉山·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人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国古代的儒学思想是一种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曰矣。”“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董仲舒向汉武帝建议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认为:“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王守仁认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宋明时期的知识分子把汉代至唐代注疏“五经”的传统,变为讲求“四书”义理。他们重建了宇宙本体论、心性修养论及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宋明理学在对汉唐经学的批判中实现着知识形态的转型。他们倡导以义理之学为特征的新经学的知识体系,是要建立起“性与天道”为一体的思想系统,旨在回归孔孟之人文关怀的学术传统,使儒学的知识系统重新回归到人伦日用的生活实践之中……元、明、清时期是中华文明史上的第四个真正的大统一时期,这与理学的发展密不可分……理学的思辨性的理性主义特征及他们提出的“格物穷理”方法对宋元科技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摘编自田静《“宋明理学”对封建社会发展的影响评析》

材料三   从历史阶段上看,儒家学说,是一种适于治世的、成就盛世的、稳定社会的、化成天下的思想理论。我们回看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每当一个朝代进入到稳定时期、盛世时期,国家一定会重新强调起以儒治国、以文治国,这是经过多次实际检验的历史发展规律,……儒家文化在个人层面提倡君子风范、在社会层面提倡纲常伦理、在国家层面提倡仁政爱民和为政以德、在国际层面提倡天下一家和仁者无敌……

——摘编自习近平讲话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者思想是否存在本质差异,并说明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3)从材料三“习近平讲话”可以看出弘扬儒家文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