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4 组卷9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村落是乡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主要空间。……无论是革命者还是改良者,都将村落的改造与重建看成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新中国成立后,依照在根据地时期的经验,在村落社会中首先推行互助组。经过中央的大力推动,村落社会中的互助合作模式开始替代家庭单干模式。……为实现国家权力进入村落,取代封建宗法权力的自治,中央政府宣布废除一切旧有的村落空间权力体系,对宗姓权力和保甲权力的掌握者采取强制措施。儒教意识形态是村落空间的精神支柱,对乡村传统儒教文化的改造是必然内容。中共进入村落空间后,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在对宿命论批判的基础上,大力宣传自主意识、无神论和斗争意识。新中国初期中共对村落空间的改造总体上来说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瓦解村落宗法空间的目的,将其纳入到国家现代社会建设的总体进程中来,为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谢迪斌《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对乡村村落的改造与重建》


(1)根据材料,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乡村进行改造与重建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乡村改造与重建的影响。
2020·四川眉山·模拟预测
知识点:其他改革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提供范例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有关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中规定各根据地普遍实行“三三制”。淮北抗日根据地在中共的指示下,逐级逐步地改造乡村政权,直到1942年正式宣布废除地主掌权的保甲制度,实行代表制。在实施减租减息并有了充分的群众基础后,根据地进入到由点到面、大范围的以乡选为主要形式的基层政权建设中来。从根据地基层政权人员党派成分上来看,非党员占比达到60%多,在组织形式上都是由民主集中制的代表会构成。中国共产党在淮北根据地开展的基层政权建设首先是一场联合各抗日阶级、阶层力量的政治动员,为淮北根据地的对敌斗争输送了最大程度上的群众力量,与此同时,基层群众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彻底扎根乡村。

——摘编自胡又伊《淮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1~1945)》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通过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央对混迹在农村中的敌特分子进行彻底清除和坚决打击,同时领导人民大力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通过整党整风运动、思想教育,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通过土改、农业合作化运动,彻底消灭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关系和剥削制度,改变了农村的社会结构、阶级力量对比和社会关系,解放了被严重束缚的农业生产力。针对农民生活境遇低下、文化素质不高且沿袭着几千年来的封建陋习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依靠强有力的国家机构,通过对农村的阶级动员和社会整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传统农村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

——摘编自李春峰《建国初期的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淮北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建设的特征及成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条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近现代中国农村基层建设的认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宪法是一种不成文的宪法,它由历史上形成的许多习俗、惯例组成……用议会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限制了君主制的权力,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英国还出现了世界最早的政党。总而言之,英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成就都为世界其他地方提供了范例,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文明——现代文明。

——摘编自李少玉《17世纪以来英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二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分别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它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路线图。

——摘编自许克江、马烈《试析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的法制建设》


材料三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摘自许耀桐《北京日报》2017年3月13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政治方面为世界提供范例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成立初期法制改革的主要特点。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民国初年法制改革与英国的主要不同之处。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