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5 组卷1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在报灾、勘灾、审户、发赈等方面已经有了一系列的要求和限制。对报灾,规定“凡地方有灾者,必速以闻”,逾期处罚。对勘灾,要求勘灾时间与报灾同时进行,灾重之处,要求督抚亲往查勘。……清代每年都有部分地区实行蠲赈,赈务用人多,查勘量大,但清廷组织周密,各项程序均有定例,且要求官吏遵行快办。清代的救灾政策,多载于《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户部则例》中,或通过上谕“永著为例”,具有一定的法令法规效力。不仅如此,清廷还把办赈的好坏作为评估官员政绩的依据。此外,当政者还认为灾害是人事的预兆,封建君臣只有不违天命,从修身做起才能达到消灾的目的。

——摘编自岑大利《清代的救灾政策述论》

材料二   1947年至1948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严重的灾荒。陕甘宁边区政府结合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粮食,救济灾民。边区政府还组织与发挥群众力量进行生产、团结互助,在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同时还组织群众进行纺织、运输、熬硝等生产。还从陇东及山西晋西北等地调运大批粮食救济灾民。同时,边区政府组织重灾区灾民迁移到延安、甘泉、志丹一带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党政机关和部队还厉行节约,支援灾民。在边区政府的领导下,到1949年初,边区绝大多数地方渡过了灾荒,恢复了生产,为西北地区的解放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物质基础。

——摘编自赵朝峰《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救灾工作述评》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地区灾荒频发。党和政府一方面通过剿匪、反霸、土改运动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垮地主阶级对农村的统治,为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战胜灾荒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从西南大区到地区再到县到乡村都建立起专门的生产救灾机构,领导广大农民生产以及战胜灾荒。还通过召开各级各类会议及各级报纸来宣传党和政府新的生产救灾的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南地区的农民掀起了自救的热潮。

——摘编自贺家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生产救灾研究综述(1950—195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救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解放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救灾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救灾取得成效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国初期西南地区开展救灾活动的意义。
2020·四川南充·模拟预测
知识点:民生问题、人文关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合作社运动方呈复兴之象。各省市设置专门行政机关指导合作社工作,国民政府也于1934年颁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来进行规范。1928年,中国合作学社、中国合作运动协会等民间研究机构成立,从事合作事业的宣传、指导及调查研究等工作。同时,中外私人合作团体热心指导我国人民设立合作社。尽管南京国民政府采取许多措施促进合作社的发展,合作社社数和社员数年年有所增长,但合作社覆盖面仍然很小,并且各地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其所起作用是很有限的。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的根据地和解放战争时的解放区大力推动合作社运动和合作社的发展。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和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反对敌人的封锁和扫荡,建立独立的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保障人民生活,都大力支持合作社经济。

——摘编自张念瑜《民国时期合作社发展的得与失》

材料二   (改革开放后)农民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领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与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同构成了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渠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地实践的不断丰富,农民合作社这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称谓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渐演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法规推动下,农民合作社发展迅猛。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是我国的农民合作社与世界上多数国家合作社的最大区别,也是中国农民合作社独具的特色。19959月,国际合作社联盟重新确定了合作社的基本价值,进一步修改了合作社原则,以指导世界合作社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田友《农民合作社称谓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农村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新时期农民合作社称谓演变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战时期,中共决定把“在农村中的组织,改名为农民会”。农民会是包括一切农民(除反动分子和汉奸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群众组织。在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根据地,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低,且生存环境封闭,不少农民对政治活动极度“冷漠”。为此,中共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和组织等工作,以演讲、唱戏、说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提升农民的政治意识、政治觉悟和政治热情。1941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召开,会议通过了新的《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新的选举条例在选举原则、选举资格、选举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较符合农民特点的规定。为了让农民能积极参加选举,消除他们在选举中不识字等顾虑,中共和边区政府想了很多选举办法,如让农民采取投豆法、画图法、画杠法等参加选举。中共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还积极鼓励农民监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

——摘编自张俊国《延安时期党的农民民主政权建设工作初探》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提出了系统的城市管理思想,成功地实现了从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认为,城市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城市生产,努力把消费型城市变成生产型城市。产业工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工人阶级是实现城市管理的最基本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工作做不好,城市工作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指出:“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在中央的指导下,城乡兼顾与城乡互助成为当时城市管理的重要思想。同时,在各大城市政府还出面邀请若干人组成各界代表会,代表会成为政府联系群众、依靠群众办事的一种较好的组织形式。在党的城市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快速恢复和发展了城市生产,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共经受住了执政的最初考验。

——摘编自莫岳云《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管理思想》


(1)根据材料一,概括陕甘宁边区推进民主政权建设的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领导人的城市管理思想及其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地政权建立之后,各级政府都把改造与健全村政权、提高村政权的效能与村干部的质量作为不断完善根据地政权的重要环节,例如,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强调要掌握组织(村政权的群众基础,组织、民主制度等之健全)、掌握干部(村干部之审查、考核、训练、奖惩)及检查村政权对各种政策法令之执行情况。各根据地先后按毛泽东同志的指示进行了选举,如晋冀鲁边区临时参议会议员134人,共产党员只有46人,占34.6%;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中,国民党员占3/10,而共产党员只占1/10;晋西北行署共产党员只占338%,而党外人士占66.2%。从1941年开始,大部分根据地都先后进行了机构精简,陕甘宁边区政府直属机关从35个减少至22个,专署及政府内部机构从原来的8个减至4个,边区共裁并机关及科室计100个。通过各级参议会,对各级行政、司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选民对各级行政和司法部门负责人直接监督。

——摘编自孙树青李丽斌《论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二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模式的建立与发展时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了崭新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政治制度和政治框架,确立了以宪法为根本大法的法律体系和法制框架,形成了以党治国、党政统一的政治体制模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宪法》,进一步肯定、确认了便于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79年县级以上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1949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确立。1954年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根本大法的形式固定下来。从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到1958年,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从制定到全面形成并在全国范围内获得推广的时期。

——摘编自何苑《试析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与历史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给你带来的启示。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