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130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荆、扬南有桂林之饶,内有江、湖之利,左陵阳之金,右蜀、汉之材,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地广而饶财。                                          

——《盐铁论》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



(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何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分析这一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19-20高一下·云南德宏·开学考试
知识点: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一 东亚农业有上万年的历史,以中国为典型代表。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形成以粟、黍、稻、麦、豆、麻为主的种植业结构,由此奠定了明代以前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基础。

——摘自杨共乐主编《历史长河中的人类社会》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人最早培育出的两种粮食作物名称,列举一项唐朝发明的耕地农具。

材料二   在汉末之前, 中国食用油主要以动物油为主,辅以少量大麻油。“张骞外国得胡麻(即芝麻)”,之后逐步推广。到了《齐民要术》成书的年代, 以芝麻为主的植物油生产加工就很普遍了。唐宋时期,食用油作坊兴起,食用油商品化趋势增强。

油菜在元代传入我国,并逐步取代了芝麻的地位。来自美洲的花生引入后,种植范围逐渐遍及全国。20 世纪初,榨油机器传入,使原本手工榨油机榨不出油的大豆、花生等油料作物,在北方逐步取代了芝麻的地位。

——摘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等


(2)依据材料二,填写《中国古代至近代油料作物的种植及加工发展历程简表》。
角度重要转折期史实
农作物结构中的地位       芝麻等从附属于粮食作物变为独立的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的
       
元朝南方以油菜为主;北方以芝麻为主
明清南方以油菜、花生为主;北方以大豆、花生为主
食用油加工技术或手段近代       

材料三 占据苏州的张士诚最终被朱元璋打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苏州的粮食短缺。南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但南宋以后苏州地区谷物的供给开始依赖湖广地区。明中后期,苏州城内西部是商业区,东部是织染工业区。有钱人在城东出资建立机房, 雇工织造。1601 年,朝廷派孙隆赴苏州增收税金,计划对每台织机征银三钱,或对每匹绸缎征银五分,每匹纱征银二分。听闻此消息,机户纷纷停业,解雇织工。织工聚众抗议, 由此引发纵火伤人。

——摘编自【日】宫崎市定《明清时期的苏州与轻工业的发展》


(3)依据材料三,概述明代苏州经济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旧的聚落地方住过一段时间以后,土地和生产力便逐年衰退,收获年复一年地在递减之中,致使原来的经济生活已经越来越不易维持了。根据长期以来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人们知道每当出现这个苗头时,就必须早作长远打算,及时迁到一个新地方去,去重建家园,绝不可以在旧的地方勉强住下去,绝不可以留恋故居,苟且偷安。

——傅筑夫《殷代的游农与殷人的迁居》

材料二首先应该注意的是,盘庚迁殷,只不过是都城的迁徙,并不是全民族的大转移。就整个社会来讲,当时的劳动者并没有因此改变其生产环境和居住地区。因此,迁都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没有多大的影响。也可以说,与经济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其次,如果说盘庚迁殷是表明当时社会经济已从游牧经济变成农业经济,或者说从粗耕农业变为精耕农业的话,那么,由于这类原因所进行的迁徙都是有规律的,即每隔几年或几十年必定迁都一次。

——孙淼《夏商史稿》

材料三自中丁(即仲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达到)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史记·殷本纪》

材料四

(1)材料一是如何解释商朝前期频繁迁都的原因的?

(2)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这种解释是否有缺陷?为什么?

(3)在材料中还提供了关于商代前期迁都原因的什么解释?结合有关材料支持或反驳这种解释。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