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55
儒学的传播与挑战

材料   19世纪与20世纪初期,儒学在中西方社会变革中不断传播又遇到诸多挑战。



分别概括上述材料关于中西方对儒学态度的变化。请选择表中任意一个历史阶段,结合材料与所学,评析中西方对儒学的态度。
18-19高三下·北京房山·阶段练习
知识点:康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中西方文化交流

材料一   16—18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不断东来。他们在不违背基督教教义和教规的前提下,采取了“技术传教”或“文化传教”,他们将西方的天文学、历算学、几何学、解剖学、地理学等科学技术知识,炮弹制造、天文仪器制造等实用技术传到中国。明清皇帝重用传教士,康熙曾研习西洋历算。徐光启等人与传教士合作,翻译大量西方著作。传教士将中国的儒家思想、政治制度等中国文化介绍到欧洲。欧洲社会兴起了“中国热”,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治国理论推崇备至,对中国文化加以吸收和利用。18世纪初,罗马教皇与康熙帝之间进行了“中西礼仪之争”。罗马教皇认为,中国教徒祭祖、祭孔等行为,与基督教的“一神”观念冲突。康熙帝认为,禁止中国人祭祖、祭孔干预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冒犯了皇帝的权威。1706年,康熙皇帝下旨驱逐传教士,禁止基督教传播。

材料二   1861年,冯桂芬指出:“中国,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船坚炮利不如夷。……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哉?”1897年,严复完成了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的名著《天演论》,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材料三   1902年,梁启超指出:“今世所称好学深思之士,有两种:一则徒为本国思想学术界所窘(困),而于他国者未尝一涉其樊(范围)也;一则徒为外国学术思想所眩(迷惑),而于本国者不屑一厝(了解)其意也。夫我界既如此其博大而深赜(深奥)也,他界复如此其灿烂而蓬勃也,非竭数十年之力,于彼乎,于此乎。撷其实、咀(咀嚼)其华,融汇而贯通焉。”


结合所学,解读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演变历程。(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