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3 组卷301

材料   中国自行架设的第一条电报线于1877年创建于台湾,全长95公里1879年,正当中俄伊犁交涉紧张、举国备战呼声强烈之际,李鸿章在天津鱼雷学堂教习贝德斯协助下,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试设电报以达天津,而且改用汉字传递电文天津电报试设成功后,李鸿章上奏清廷,以通讯快捷、有利防务为由,请准予推广,并着手筹设沟通南北洋的津沪电报。清廷批准后,李鸿章旋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派盛宣怀为总办,担负筹设津沪电报及向全国推广事宜同时,在天津设电报学堂,从丹麦聘洋人来华教习电学收发报等技术,培养自己的电报人才、津沪线建成后,向南延伸的另一条南北干线是贯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沪粤线此后,西北地区电报业也发展起来,由西安至嘉峪关的官线于1890年冬竣工,后该线展至乌鲁木齐,旋又至边境塔城。随着电报的广泛运用,李鸿章将电报总局改为官督商办,招募民间资金进行发展,如保定经太原到西安由电报总局招商承办。到甲午战前,全国官、商电线总计达46492里。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电报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电报业发展的作用。
2020·安徽合肥·三模
知识点:邮政和通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受介绍物理学家赫兹电磁震荡实验文章的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第一个使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使无线电信号越过英法海峡。马可尼没有满足,他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大西洋。1902年,试验成功,加拿大政府特地拨出1.6万英镑,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和加拿大洲际无线

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天,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就可以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和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成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了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

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读到一篇介绍物理学家赫兹做的电磁震荡实验的文章,受其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的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来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率先将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实现了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无线电信号传送。1902年,加拿大政府拨出1.6万英镑,资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与加拿大洲际无线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邀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用无线电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即可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上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为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与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事业,沟通军事与外交信息。在朝廷支持下,1877年,直隶总督李鸿章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又开设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的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保定经太原至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通信干线。至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外,中国大部分省份及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可尼式无线电台的影响。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中国电讯事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885年10月,刘铭传被清政府任命为首任台湾巡抚。在其抚台生涯中,对台湾的开发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计划,其《条陈台澎善后事宜折》中说,“查设防、练兵、清赋三端,皆可及时举办,惟抚番须待三者办成之后方可议行。其次设电、购轮、造桥、修路,以通南北之由邮;理屯、兴垦、开矿、取材,以兴自然之利”。其中设防、练兵两项,是针对外敌逼临而做的应急措施;清赋、抚番两项则主要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此后依次开展各项建设。

刘铭传在台湾调整行政体制,按照省的设置,在台湾设3府1直隶州,领11县5厅,将台湾分为南、中、北和后山四路。这套行政建制奠定了今天台湾省行政区划的基础。建设海防,练兵整军,兴办军事工业,添修军事设施。1886年在台北设立电报总局,铺设两条海底电缆,将台湾与澎湖、台湾与大陆联系起来,加强台湾与大陆的电讯联系。1887年成立全台铁路商务总局,自1887年至1893年耗时6年,建成基隆至新竹90公里的铁路。1887年设西学堂于台北,聘英人布茂林为教习,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同时派汉文教习二人教以经书。1890年在他即将离任之际,又设电报学堂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

——摘编自《浅谈刘铭传与台湾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概括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刘铭传在台湾改革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