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9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造船与航海大国,特别是秦汉以后到明代中叶,发明创造、造船技术、航海技术都追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在公元3至15世纪,我国战船与外国战船相比,中国船尺度宽、吨位大、种类多、数量多、武器装备威力大。古代最为庞大的混合舰队当属明代郑和的旗舰宝船,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每次下西洋均在2万人以上。其中永乐三年下西洋有“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清初,在东南亚地区活动的船舶,许多都是由中国船匠建造。葡萄牙人、荷兰人占领东南亚后,从中国带回了很多造船图纸。纵观中国造船科学技术史和航海史,充分证实了中国人民是勤劳智慧勇敢的。

——编自顿贺《中国古代造船业对世界的贡献与影响》等

材料二   东西方造船业长期以来是独立发展而又互相推动的,经历了多次造船业中心转移,每次转移不论造船技术、规模和产量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和发展。世界造船中心从先行工业化国家向后起工业化国家转移,从劳动力高成本国家向低成本国家转移,是世界造船业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在这条规律的作用下,自15世纪中国出现郑和下西洋的空前盛举之后,造船中心转移到西欧,二战期间,转移到美国,随后又转移到亚洲(日本、韩国和中国)。

——摘编自辛元欧《试论世界造船中心循环转移的历史趋势》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造船业发达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次世界造船中心发生转移的方向及其主要原因。
2020·江西赣州·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过程和表现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了海禁,清朝廷续,航海事业衰落。

——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

材料二   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截止到1893年,中国籍轮船133艘;到1911年时,中外内河轮船共有68艘,中方船只占总数的91%,形成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先后返回中国沿海内河复航,加之内战频繁屡有征调军用、碰坏船只等事,自营航运业受到很大打击。抗日战争爆发后,外轮陆续撤离,自营航运业均努力抢运上海数百家工厂的内迁器材及军用物资,其后又投入后方水陆交通。战时中国船舶直接间接损失总计三千艘,495320吨。抗战胜利后,各航业公司努力恢复水运交通。据1947年6月交通部统计,当时轮船共1501艘,计179893吨。内河航运终未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史前编》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运输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变革的因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的联系日益密切,几条贸易通道使东亚各国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以日本、朝鲜及东南亚为外围的交通贸易圈。东亚经济圈的形成,表现在活跃的区域贸易上;中国成为东亚世界的中心不仅表现在文化上,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对外贸易上,强大的对外输出成为东亚经济发展的源泉。进入宋代以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对外贸易向海洋方向发展,规模扩大,出现贸易兴盛的局面;科技进步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宋代的造船技术与航运是世界一流的,造船技术与航运的发展得益于指南针的应用。元代中央政府采取了较为宽容的对外政策,为了便于管理贸易,政府承袭了前代的市舶司制度,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摘编自陈奉林《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光荣革命使英国摆脱了专制的统治,在世界上它是第一个国家。之后,英国出现了一个相对宽松、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持续的海外扩张和殖民贸易,带动了对商品的需求;科学意识和市场意识,提高了英国人普遍的认识水准。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自由主义经济模式,并建立起一个地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与英国能够成为经济中心原因的异同,并谈谈其对现代中国的启示。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中南美洲成为全世界的蔗糖生产中心。起先是在西班牙殖民地牙买加等岛屿,然后转移到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巴西。17世纪后,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地区大量建立种植园,成千上万的非洲黑奴被贩运到此。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蔗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商品,在美洲生产、在欧洲销售。18世纪之后,在英国,糖已经从一种奢侈品和稀有品变成一种日用品和必需品。

——摘编自(日本)北川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等

材料二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徒在他们占领区域内引种甘蔗、提炼蔗糖。

公元10世纪,埃及人最先发展出传至后世的蔗糖精炼工艺。

13世纪,欧洲人在东征的过程中,学会了甘蔗种植和蔗糖提炼技术。

13世纪以后的500年里,糖在欧洲作为药物的用量几乎和其他用途的用量一样多,除了药用之外,还被用作装饰品、香料和防腐剂。

16世纪后,以当时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为中介,甘蔗被移植至整个加勒比海地区。大大小小的岛屿上,都密密麻麻地种植了甘蔗。

17世纪的英国,来自亚洲的茶叶和加勒比海的蔗糖完美邂逅,红茶和糖在英国人的杯子里相遇,引领了此后几百年的社会风尚。

21世纪以来,中国、巴西等国成为世界上生产和消费蔗糖的主要国家。

——摘编自【日】川北稔《一粒砂糖里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17、18世纪中南美洲甘蔗种植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结合蔗糖生产与传播的历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