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适中0.65 引用8 组卷37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两千年社会的集权与分权

秦至西汉时期

皇权集中,对地分不断打压.

东汉至魏晋时期

皇权衰弱。贵族、豪强、地方割据尾大不掉。

隋至唐代前中期

权力集中,国家统一。

唐“安史之乱”至五代

分权于地方藩镇割据,四分五裂。

宋元时期

两宋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元朝大帝国不可避免地分权。

明朝前期

重新集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权更强。

明朝后期

商品经济发展,社会富人阶层分离、朝廷党派林立,权力分散。

清朝至民国

清初集权统治,登峰造极;清末至民国军阀混战,权力分散。

——摘编自鞠佳《变革之路一 中国历朝改革得失》


结合中国历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简表中相互关联的事件中提取一个观点并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广西·模拟预测
知识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军机处和密折制度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中央地方关系的得失,中国史学家常用内外、轻重、干枝、首尾等关系作比喻。从具体的朝代来看,秦汉两代算是轻重相维的时期。直到东汉末年才出现极端地方分权,引起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局面。西晋统一后实行“封建”,外重内轻现象变本加厉,促使西晋王朝很快在“八王之乱”中覆灭。此后的东晋南朝和十六国北朝对峙时期,一直处于轻重失序的周期。唐代中后期,安史之乱在中央地方关系上将中国古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部分藩镇拥兵自立割据,直到与唐王朝一起毁灭。历史变迁深刻教育了宋朝统治者,他们只能走上内重外轻之路。于是,宋代不仅收地方之权于中央,而且集中央之权于皇帝手中。元明清三代与宋制一脉相承。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虽然两千余年的皇帝专制制度废止,但中央集权的趋势并没有根本改变。其最大的制度创新就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剿共”时,采用了专员公署制,地方三级体制重新建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地方关系震荡曲折。改革开放后,分税体制的建立,使中央地方关系状态暂时步入了相对稳定有效的时期。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分析安史之乱的历史影响并用史实说明。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央地方关系演变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在中央地方关系调整上的制度创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机构(行政机构)改革图


——摘编自《中国历史》

材料二   秦统一后,权力集中成为其政权的基本特征,国家一切事务最后都由皇帝裁决。西汉时,相权的膨胀导致汉武帝以后的中央官僚机构形成内外朝两个系统,便于解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宋朝改革以“分权制衡”为原则,加强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缓解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从而为统一、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朱元璋本着皇帝集权、官员分权的原则进行自上而下的官制改革,并且扩充监察机构。清朝时军机处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摘编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是调整内部体制和整个王朝的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中央与地方、帝王与臣民(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的过程。有效实现国家意志所决定的政府目标,是古代行政管理的根本任务。古代帝王进行了无数次的改革,但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其统治目标。纵观历史,我国古代行政改革主要致力于精简机构;提高行政领导决策能力,完善指挥监督系统和层层负责制;明确划分机构内各部门之间、各个职位之间的职责权限;简化行政工作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革、完善监察制度。

——摘编自《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概要》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国古代行政改革(或中央机构改革)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