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5
“世纪”与十八世纪

材料一   时间纪年的变迁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常来说,古代的纪年方法有两种,一是干支纪年,二是王公皇帝的年号纪年。晚清以降,欧美的纪年方法和时间性质引入国内,“世纪”的概念即其中之一。其实,“世纪”一词自古存在于中文世界,但其涵义并非指向时间的单位,而是特指帝王的世系及其相关记载。1900 年以后,“世纪”一词逐渐成为指称百年的标准词汇。1908 年出版的《英华大辞典》中首次将“century”对译为“一百年,世纪,周(泰西以一百年为一周)”。1913 年,魏易等翻译的《元代客卿马哥博罗游记》一书中,“世纪”一词频繁出现,明确指称一百年的时间坐标。带有时间属性   的“世纪”一词是二十世纪的产物。

材料二 《申报》和《东方杂志》是清末中国最有影响的报纸和杂志。两种媒体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大量刊登关于“十八世纪”的报道和争鸣。两份媒体均将此时段作为西方历史急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八世纪”一词在两种媒体出现最多的年份是 1905年和1911年,相关论述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作为时间单位的“世纪”第一次出现就与“十八世纪”紧密相连,这并不是偶然的现象。这与十八世纪西方文明高速发展及其向其他地区扩张有关。因此,“十八世纪”一词自晚清民国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与欧美历史发展紧密相随的,似乎成为西方的专属时间。

——摘编自牛贯杰《清末媒体对“十八世纪”的塑造》


(1)20 世纪初“世纪”一词的内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清末媒体为什么要关注“十八世纪”?
2020·北京海淀·一模
知识点:文明差异比较与交流借鉴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史学家总是将天与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体现出整体的思维特征,如《史记》中关于天象、自然及其对人事影响的记述等均属于此类。中国古代史学研究,肯定历史的变易过程是一种盛衰之变,如《汉书》中的本纪、列传、志、表四种体例都具有贯通意识,还植根于高度的社会历史和民族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书写历史的兴亡成败,史学家们不仅致力于追求史实之真,还将儒家圣人的是非作为史学道义的标准,书法不讳,《汉书》以“旁贯《五经》”为撰述原则。

——摘编自汪高鑫《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学产生于社会激剧变动的时期,是在晚清王朝腐败无能、国人饱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晚清时期,梁启超以署名“新史氏”在《新民丛报》上疾呼:“史界革命不起,在此时期,他还撰写了《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等文,王国雄也认为“我国学术尚未达自觉地位”,不擅长“抽象”、不精于“分析”

——摘编自张越《论中国近代史学的开端与转变》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出现了最深刻的变化,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194910月创刊的《学习》杂志就是推动这个学习的重要刊物。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等著作以指导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有了进一步发展,何兆武、陈启能主编的《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他们指出“我们对历史的理解和对历史学的理解都有其理论的方面,前者是历史理论

——摘编自瞿林东《新中国史学五十年的理论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史学的思维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新史学”研究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史学出现了深刻变化的表现,并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史学发展的看法。
20世纪80年代,费孝通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历史上的“中国”,最初之义为“中央之城”,后来又用来指称“中原”,引申为中原王朝。在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的认同,对某个具体朝代的认同,还开始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通称——“中国”或“中华”之认同(甚至伴随着某种自以为“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的泛血缘认同)。清代尤其是晚清时期,通过预设彼此承认主权的现代条约国关系的建立,“中国”更成为被列强承认的主权国家之名称。

材料二   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激发的产物。从思想来源上说,它既包括传统族类意识、华夷观念、“大一统等观念的延续作用,更包括近代西方种族、主权观念,历史、地理和政治法律等方面的新知乃至专门的民族主义“学理”输入的观念启导。从现实刺激方面看,作为“他者”的欧美、日本等近(现)代强势民族和印度、越南等弱小民族的命运参照和比鉴之效也显而易见。而列强对中国不断进行的军事侵略、政治讹诈、经济掠夺以及文化与种族歧视所导致和强化的民族现实危机,更成为驱动近现代民族主义在中国兴起、发展的直接动力。

——以上材料摘编自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的“中华民族”观念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传统的国家认同呈现的特征以及这一特征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清代以来对国家的认同呈现出什么新的变化。
(2)综合上述材料,联系相关史实,围绕“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这一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