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4 组卷72

材料一 博尔顿(1728~1809)与瓦特合作开设了生产蒸汽机的工厂,支付给工人优厚的薪水,并慷慨地提供其他回报,为伯明翰成为18世纪晚期世界制造业中心起了重要作用。他热衷于科学研究和发明,研制了硬币压印机,这使他得以承办数个英国殖民地的造币业务。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等《世界大历史》

材料二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荣氏企业集团,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并注重采用“仁爱”思想管理企业。厂内一般都有职工食堂和宿舍,开办有工人补习学校。荣氏兄弟还倾注大量心血改造家乡无锡,尤以教育最为显著,荣氏资本的发展与无锡城市化高度耦合。荣宗敬撰有《实业救国刍议》等著作,抗战时期目睹企业被日军毁于一旦,郁积成痰去世。

——据张铁民、陈明生《民族资本与城市化》等整理

材料三 解放初期,新生的红色政权在短时间内就抑制了飞速上涨的物价,这让荣德生之子荣毅仁十分钦佩。1954年,荣毅仁主动提出对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在上海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陈毅副总理发言称荣毅仁为“红色资本家”,并为其竞选副市长拉票。

——摘编自陆阳、沈云福《激荡岁月锡商(1895~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博尔顿企业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荣氏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
(3)历史经验表明,企业和企业家的发展与成功,是在与所处的历史时代、具体国情的互动中实现的。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种互动的表现和结果。
19-20高一下·内蒙古乌兰察布·阶段练习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三大改造三大改造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荣毅仁(19162005年),江苏无锡人,荣德生之子,青年时期的荣毅仁抱着实业救国的理想,进入家族企业勤奋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前,他已是拥有20多家纺织、印染、面粉和机械工厂的荣氏企业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率先接受公私合营,1957年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在“文革”中,荣毅仁身处逆境,英雄无用武之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为了探索国际经济合作之道,在邓小平的支持下,他于197910月成立了一个直属国务院的CITIC投资机构——中信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1980年代初期,中国22项重点工程中的大项目——江苏仪征化纤工程,因投资不足准备下马。纺织部找到中信公司寻求帮助,中信公司经慎重研究,提出了向海外发行债券的办法。19812月,中信公司成功地在日本发行了100亿日元的债券。而当时中信的这一举动,一度引起争议,习惯于“既无外债,又无内债”的封闭式思维的人们,对此难以理解。但事实胜于雄辩,仪征化纤厂以突出的效益证明中信的选择是正确的,这次集资创举也因此被称为“仪征模式”。1986年底,荣毅仁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知名企业家,他也成为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摘编自《荣毅仁:中国民族企业家的典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毅仁不同时期在经济领域探索和实践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荣毅仁在经济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治国》

材料二   下表是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
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年 29 29 0 0
1850-1879年 72 15 49 8
1880-1911年 156 0 118 38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近代中国经济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荣氏企业是中国最具有典型性的民族资本企业,主要经营面粉和棉纱,1902年荣氏兄弟开设了保兴面粉厂。1905年5月,上海掀起抵制美货运动,又促使荣氏兄弟筹设纱厂,成立振华纺织有限公司,1910年荣氏企业从美国进口18部精良的面粉机,年生产能力达到89万袋,1911年辛亥革命后,又在上海创设福新面粉厂,1915年创建申新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粉纱两业空前兴旺,其面粉企业生产能力占全国粉厂的23%,荣家企业纱锭占全国棉纱厂的11%,荣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摘编自李占才,张凝《著名实业家荣氏兄弟》

材料三   1931年以后的10多年,由于日军疯狂侵华,荣氏企业遭到重创,国难当头,荣氏家族成立了“抗敌后援会”,发起募捐,并将申新五厂用作国民党部队的驻扎地,抵御日军的侵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荣毅仁遵循父命,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生产,为恢复国民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社会主义改造中,荣毅仁表率性地将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成为工商界的一面旗帜。1979年2月,荣毅仁向中央提出了“从国外吸收资全,引进先进技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1979年10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荣毅仁任董事长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摘编自袁正,夏波《荣氏兄弟的救国路,公益心》


(2)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荣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荣氏家族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贡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福新面粉公司,开工不到一年即获利3.2万元。到1921年,荣氏兄弟经营开设的面粉厂共有12家。后又创办申新纱厂获得巨额利润,在近代史上有“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之称。迄1922年因外国资本卷土重米,荣氏企业开始亏损,向日商借贷350万日元。1927年因不愿认购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公债,被通缉。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及国民党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经济备受摧残,荣氏企业负债达4000余万元,宋子文、孔祥熙等官僚资本乘机渗入。

——摘编自陈旭麓主编《中国近代史词典》

材料二   1952年3月,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陈云第三次视察鞍钢(位于辽宁的鞍山钢铁公司)时指出,“国营工业不发展,资本主义就发展,我们就没有办法建设社会主义了”。1952年7月14日,无缝钢管厂工程率先呜响了施工的“第一枪”。1952年8月1日和1953年2月27日,大型轧钢厂和炼铁七号高炉破土动工。近5万名建设者投身到这场伟大的工程建设中,他们中有从抗美援朝前线凯旋的复员军人,有从辽南地区农村抽调的村屯干部,也有从省内外各地工厂选调的技术工人,还有中央军委总参谋部派来的一个测绘大队。1953年“三大工程”均提前竣工投产。这标志着新中国的第一座钢铁基地诞生为新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奠定了第一块基石,也为顺利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创了一个良好开端。

——摘编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第一块基石——“一五”期间鞍钢建设发展情况》

材料三   近年来,鞍钢着眼于建设最具国际竞争力的跨国钢铁集团的战略目标,制定实施了“四个转变”战略,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化经营,在海外投资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如与全球最大的独立钢铁贸易公司英国斯坦科集团共同出资建立了鞍钢西班牙有限公司和英国控股公司。随着国际化经营进程的不断推进,鞍钢的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日渐提升,一个跨区域、多基地、国际化的鞍钢正日益展现在世人面前。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实施境外投资战略是一把“双刃剑”,有机遇也有风险。

——摘编自吴桂梅等《鞍钢境外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及对策》(2016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荣氏企业的发展特征,并分析影响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建设对我国实施工业化战略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21世纪鞍钢集团公司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获得新发展的有利条件。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