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0
汉字历史悠久,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请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字“马”书体演变过程


材料二   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普天之下,专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摘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   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欲变北俗,引见群臣,谓曰:“卿等欲朕远追商、周,为欲不及汉、晋邪?”咸阳王禧对曰:“群臣愿陛下度越前王耳。”……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字……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王公卿士以为然不?”对曰:“实如圣旨。”

——摘自《资治通鉴》卷140

材料四   对汉字的认同,也就是对中华民族做为一个整体民族国家的认同。中国大陆70%的人母语是北方话,香港居民96%的母语是粤语,台湾73%的人口操闽南话。用各自的方言海峡两岸及香港的中国人无法交流。但他们都认同汉字方块字,不管是简体还是繁体。他们都把用汉字方块字印刷或书写的官方文书、文艺作品、报刊杂志和教科书等等,看做是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摘自南方网


汉字被称为“一直活着的古文字”。依据以上四则材料分析指出汉字使用历久不衰的相关原因

10-11高三上·北京东城·阶段练习
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历程书法艺术的发展历程文学艺术(魏晋-隋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历史选作题(在二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帝(孝文帝)日:“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回味降融。”

——摘自《北史·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马丁·路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于1522年将《圣经》翻译成德文,对整个德意志民族语言产生重大影响。它使基督教教徙团结在马丁.路德翻译的《圣经》的周围:雪且还在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地区规定了一种被所有的德意志人都运用的统一感……

——宋志轶《德意志文化教育的精神》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孝文帝实行语言改革的时代背景,分析其改革在策略上的特点。
(2)结合马丁·路德的思想主张,分析他翻译德文《圣经》的原因。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语言方面所做的努力产生的相似作用。
2.【选修4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用革命的暴力推翻清朝统治,是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同盟会刚成立时,就确

定了组织国民军的规划,预拟了军政府的宣言。虽然在实践中,同盟会会员们对于如何进行武装斗争渐渐地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是,总的说来,当时凡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人都一致认为:要使中国摆脱受帝国主义列强宰割瓜分的命运,独立强盛起来,就必须推翻清朝政府,而要推翻清朝统治,只有实行武装斗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摘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材料二“非暴力就是以积极的形式来对待一切生命的善良意志。非暴力就是纯粹我在印度教的经典中,在《圣经》和《古兰经》中都读到过它。”……“非暴力并不意味着向坏人的意志屈服和妥协。非暴力意味着以人的全部心灵来反对专制者的意志。只要在这种人类法则指导下进行斗争,哪怕一个人也能反抗非正义帝国的全部权利。”

——一摘自甘地《非暴力主义思想》


(1)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张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2)概括上述两种主张的共同本质,分别指出这两种主张对本国带来的积极影响。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