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0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固“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

——摘编自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二:旧中国高校主要分布在经济基础好的沿海地区及大城市,在院系、专业设置方面,较偏重人文学科。1950年,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召开,提出人才培养应“专、快、多”,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通才教育”转换为“专才教育”o1952年,教育部提出高校院系调整的方针是“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院校”,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教育部对高等院校的统一领导。

——摘编自郑璐《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评价与反思》

材料三: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进入一个新的时期。邓小平1983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方针。1993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摘编自孙绵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规律问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高校院系调整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
19-20高二上·陕西咸阳·期末
知识点:教育的复兴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材料二   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故“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

——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没有国家干预的情况下取得的。工业革命中家庭消费观念的变革影响着民众受教育的行为和理念。通过一种经验性的、自发的方式自下而上地影响着英国的教育体系。英国既有的私立教育系统,如伊顿公学,主要是贵族教育;也有学徒制的工业教育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教授生产经验和技巧,为工业革命生产线培养人才;良好而完善的宗教和慈善教育制度,则是面对平民的教育,保证了英国初等教育的普及化。这些,产生了英国工业化的基础,并实现了英国工业化的飞跃。

——周详《工业革命与英国教育的兴衰》

材料二 经晚清地主阶级改革派、洋务派和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推动和发展,到洋务运动后期已基本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救国思想,开展了教育救国实践的初步尝试,诸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创办了以同文馆为代表的近代第一批新式学堂……在今天看来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它“代表着向上的、前进的趋势”,故“能不胫而走,迅速发展,广泛传播”……从维新运动,到随后的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直至二十世纪二十、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教育救国思潮进入勃兴与高涨阶段。

——吴春苗《近代以来教育救国思潮的历史演变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2019年9月17日,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他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英国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教育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救国思潮兴起的原因。
(3)材料三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最早是中国哪位领导人在哪一年明确提出的。这一论断提出后,在空间和运载火箭方面,中国哪些科技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