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论述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统计,在民国时期较有影响的重要报刊《申报》《大公报》里,1927年以前“现代化(近代化)”一词只是零星出现;1927—1932年间,该词在两家报刊分别出现108次、100次;19331934年间攀升至322次、170次。这一时期,南京国民府高调鼓吹“现代建国论”,国人围绕“国家现代化”及其包含的“军事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等论题的讨论逐渐热烈。三四十年代,“现代化”一词不断流播,倡导以暴力革命破坏旧制度的共产党人亦积极参与其中,毛泽东在1938年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出“革新军制离不了现代化”,周恩来指出中国东部“代表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区”。伴随着“现代化”概念的讨论,“国粹论”“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中国化运动”等各种文化思潮此起彼伏。

——据黄兴涛、陈鹏《民国时期“现代化”概念的流播、认知与运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民国史知识,围绕“近代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自拟论题并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020·福建厦门·一模
知识点:康梁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三民主义的提出与实践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政治史的连续性和中国疆域的拓展变化是一致的。秦汉王朝致力于边疆的开拓,在夏商周疆域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对我国版图的奠定和疆域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了清代,统治者接受并极力倡导“大一统”的思想观念,并在全国各民族当中广泛传扬,使这一观念成为其完成统一事业的思想基础。至此,一个清晰完整的中国边疆展现在世界面前,并给中国和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时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不论其属于哪一个民族。中国的政治形式,也从未受到过来自内部或者外部的否定或严重挑战。

——摘编自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和历代疆域的关系》等

材料二   从现代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新中国”一词是在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榨之下,无数国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民主革命的进程中高度关注中国的前途命运,明确提出来的新概念并且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而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新中国”名词出现和内涵发展中,更是无数中国人探索国家未来的结果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献,使“新中国”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主要旗帜。在解放战争进程中,毛泽东又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时建立“新中国”的途径问题也有了思考和转变。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举行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新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自主。

——摘编自史宏波等《近代以来“新中国”名词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在探索救亡图存过程中对“新中国”未来的政治构想,并简要说明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积极探索的重大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