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单选题-单题 适中0.65 引用9 组卷294
长期以来,业界一直认为,植被覆盖度与沙漠固定程度成正比。我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被覆盖度在15%-25%就能够固定流沙,显著降低了固定沙地的覆盖度标准,提出了单行一带、两行一带、网格、生态林业体系4种治沙造林模式。这告诉我们
①传统理论和直接经验都是不可靠的
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推动着认识的不断发展
③经过亲身实践检验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
④认识是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的过程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2019·山东青岛·一模
知识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真理是客观的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基于“覆盖度高、治沙效果好”的判断进行的沙区治理,在有效固定沙丘移动的同时,也出现了沙区地下水位严重下降以及中、幼龄林大面积衰退或死亡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林科院荒漠化研究所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研究提出了“两行一带”造林固沙模式,能够确保林木在正常年份中幼林阶段的正常生长,且能够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效益。然而,各地在推广中发现,1998年、2001年和2009年等极端干旱年份,“两行一带”的林分仍出现了严重的水分胁迫及衰败死亡现象。究其原因是生态用水难以支撑高密度的覆盖。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逐渐成为杨文斌低覆盖度造林的理论技术基础。经过长期调查研究,杨文斌团队发现在毛乌素、科尔沁等干旱、半干旱区沙地,呈带状栽植的固沙林覆盖度仅为20% -30%,却在防风固沙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生态效益。既要降低植被覆盖度,又要保证防护效益,低覆盖度防沙治沙体系的提法由此 诞生,研究团队确定了20多种固沙造林树种的主要水分利用带,提出了单行一带、两行一带、网格、生态林业体系等4种治沙造林模式。目前,基于“低覆盖度治沙”理论的防风固沙实验林,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低覆盖度防沙治沙的原理与技术,基本解决了防沙治沙中多年来中、幼龄林衰败或死亡问题,对于推进干旱、半干旱区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的稳定性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结合材料并运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杨文斌团队的具体做法及其取得的成果加以分析说明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