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1

发展新理念引领新发展。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约束条件尤其是资源环境约束条件日益严峻,近年来中国科技进步成就斐然,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历经改革开放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正面临着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等关系上;近几十年来我国经济粗放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民生之痛,也成为制约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短板”;今天的中国,已经深深地与世界紧密融合在一起,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趋势,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保障和发挥人民群众在各方面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更充分体现,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新时代如何用新理念引领新发展。
18-19高一上·湖北·期中
知识点:贯彻新发展理念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材料一:中亚地区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但科技落后,资本不足;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但能源资源日益短缺。因此,中国与中亚诸国存在广阔的合作前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对密切我国同中亚、南亚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深化区域交流合作,统筹国内国际发展,拓展西部大开发和对外开放的空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内在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增收越来越受到国民经济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深刻影响,持续增收有机遇,但也有压力和挑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但是事物总是在矛盾中发展的,现阶段农业发展又面临着库存增加、农产品增收缓慢的新问题,这一新问题与过去农产品短缺的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这是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知识,说明中国着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因?
(2)请问材料二在分析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时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方法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改革新时代,奋进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十四次提到“公平”。回顾十年发展.我国的经济总量再创新高,我国的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增,就业更加充分,经济更有活力,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具体和丰富,社会公平正义保障更为坚实。而在取得这样成就的同时,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还在困扰着我们,为此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材料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值此全球治理严重缺失的重大关头,中国再次以大国责任和担当,为应对世界在和平、发展、安全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提出倡议、制定方案、采取行动,为推动全球治理、引领人类进步方向贡献中国力量。

近年来,习近平主席在一系列重大场合深刻阐述世界各国相处之道,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促进国际社会团结合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提供思想引领。习近平主席指出,人类文明已经进入21世纪,冷战思维已经过时,各国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和平共处;“文明对话"同时也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阿拉伯国家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的重要内容。中国用实际行动和更大的努力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公平”的现实依据。
(2)结合材料一,运用"世界多极化”的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主席在不同重要场合阐述世界各国相处之道的理论依据。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材料一习近平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绿化祖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广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人人出力,日积月累,让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习近平同参加植树的干部群众谈起造林绿化和生态环保工作时强调,植树造林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今天,我们来这里植树既是履行法定义务,也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既要注重数量更要注重质量,坚持科学绿化、规划引领、因地制宜,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化发展之路,久久为功、善做善成,不断扩大森林面积,不断提高森林质量,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我们既要着力美化环境,又要让人民群众舒适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环境融为一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要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材料二在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省委书记、省长刘奇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掲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有机统一的生态文明思想体系,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挑战,切实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奋力开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在植树造林过程中,我们这一代人应如何用自己的努力造福子孙后代。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知识分析如何开启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