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83
岳阳楼作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同时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汉族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
2016年11月,因一则岳阳楼被“卖”了的微博,使其成为社会关注的交点。对此,不少民众认为,岳阳市政府此举无疑是“崽卖爷田”不但不能导致岳阳楼在商业发展中受损,还可能伤害岳阳市民的情感,表示要保护岳阳楼,反对用于旅游开发。岳阳市政府回应指出,市政府是委托岳阳楼景区管委会与合作者组建公司公共管理,并非将岳阳楼出卖,只是将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景区资源所有权、监管权仍掌握在政府手里。并强调文物保护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保护与利用并非水火不容,通过开发利用,岳阳楼不但可以继续成为人们发思古之幽情的天下名楼,更可以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一大助力。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说明市民反对岳阳楼用于旅游开发的原因。
(2)结合材料,请就岳阳楼的保护、利用提两条合理化建议。
17-18高二下·黑龙江·期末
知识点: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的继承传统建筑的继承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材料二   2020年12月10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惯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考古学背负着巨大的浪漫梦想,考古让我们证实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让我们看到历史无法记载、没有记载的事,也可以帮我们修正历史曾经有过的记载。青少年在学习考古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也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都希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考古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纽带。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与在古籍以的文字部活起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考古工作作为一项探索“过去”文化的事业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3)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要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请就如何合理适度利用文物提出两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淮安,因运而生,因运而盛,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近年来,淮安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系统化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精心打造现实版“清明上河图”,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标志性城市,让古老运河璀璨生光,一幅“水美淮安”的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完善运河文化保护体制机制。淮安积极构建把运河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在全省率先编制《大运河(淮安段)保护传承利用行动方案》,率先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文物保护条例》,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政策红线。

创新运河文化生产经营机制。突出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统筹推进运河与城镇、文化与产业的串珠成链,由线及面,建设名副其实的高效益经济长廊。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资源,建成运河文化特色产业园区;实施“文化十旅游”,重构文化旅游产业链;放大淮安红色文化、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和西游记文化效应,推进淮安运河成为孕育新业态新模式新经济的“梦工厂”、充满文化魅力和发展动力的缤纷长廊。

建立运河文化传承体系。深入挖掘大运河淮安段特色文化和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多方式传承、多角度展示,实现“一条河尽显淮安文化之美”。积极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承办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座谈会等重大活动,不断彰显“精神家园”的时代价值。


(1)结合材料,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淮安保护大运河文化的科学性。
(2)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非遗不能藏于深闺无人知,更不能让市民尤其是年轻人认为只有那些“供奉”在博物馆或者写在书中、挂在墙上的才是非遗。请你为“让非遗走进百姓生活”设计两项活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20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考古最新发现及其意义为题举行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时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文化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要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之路。

材料二   2020年12月10出版的第23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惯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文章强调,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必须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考古学背负着巨大的浪漫梦想,考古让我们证实过去真实发生过的事,让我们看到历史无法记载、没有记载的事,也可以帮我们修正历史曾经有过的记载。青少年在学习考古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和科学知识,也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在各种重要的外交场合,习近平都希望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从而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考古也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条纽带。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知识,说明如何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与在古籍以的文字部活起来。
(2)在加强文物保护的同时要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请就如何合理适度利用文物提出两条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