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11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诗词大会”这个词被很多代表委员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及,一时“走红”两会,这透露出一个信号:呼唤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民之所需。
材料一、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很多课本中去掉,这种“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涵养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源泉,这是文化供给侧发展的重要指针。在2018年3月23日备受欢迎的 《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播出,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逸之风;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情怀,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中国诗歌史。本次《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的节目。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播出过程中还大力创新,以“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表现形式,力求做到宏大主题微观表达,抽象主题具体展示。一方面运用舞美、动画、音乐等视听技术手段,对演播室进行360度意境营造,让诗词在演播室中“活”起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嘉宾解读环节,让“冷”知识在“热”背景中复活,既有趣味性,又适当还原诗词的独特意象,引导观众感悟中华诗词的美好精髓。节目全程运用移动端推动节目多屏传播,吸引观众与场上选手通过移动端同步答题,力争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1)文化是民族生存发展之基,请依据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还强调“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观点的知识,分析说明《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是怎样取得成功的。
(3)目前,《中国诗词大会》已带动了我国中小学校园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请你针对信息化时代学校应如何加强中国古诗词的推广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以及具体措施。
17-18高二下·云南红河·期中
知识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中华文化内容博大精深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