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走质量兴农之路。
长期以来,农民增收主要靠增加产量。每当某个农产品价格能够让生产者有利可图时,生产者往往一哄而上,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和投入成本片面追求增产,带来该农产品相对过剩,造成滞销和价格低迷,走入增产不增收困局。实践反复证明,增产导向的农业发展很难持续。
走质量兴农之路,要求加快构建优质优价激励机制,改造好坏不分的农产品市场机制。要通过加大机制创新,实现农业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培养质量兴农骨干队伍。加大科技创新,为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科技支撑。
材料二   忠诚是党员干部的立身之本。对党忠诚,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入党时立下的铮铮誓言,是伴随党员一生的人生准则。忠诚就是要忠于党和国家、忠于人民和事业,以崇高的信仰和定力,坚守为人处世的原则。对党忠诚如何体现在实践中?王光国用行动作出了回答。
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北省建始县店子坪村,交通闭塞,平均海拔1200多米,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05年初,村支书王光国带领村民攀上悬崖凿山开路,历经5年,终于在悬崖峭壁上凿出一条公路。之后,放弃相对优越生活的王光国又放弃到乡镇工作的机会,带领乡亲们搞民俗旅游、特色养殖等,实现整村脱贫。忠诚为民、清廉担当的王光国也被誉为新时期的“愚公支书”。
“愚公”不愚。王光国的先进事迹,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员的良好精神风貌,彰显出共产党员本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简要说明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的原因,并谈谈我国应如何走质量兴农之路。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员干部践行对党忠诚对党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并说明这位“愚公支书”是如何践行对党忠诚的。
17-18高三下·陕西延安·阶段练习
知识点:市场调节的局限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把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执着追求,对共同富裕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理论探索话共富

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党的十五大报告加上了“帮助后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开辟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

党的十八大后,党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对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要求及部署逐渐明晰。

党的十九大指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被明确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则被列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不断作出积极探索的原因。

机制保障促共富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其意义深远。“规范财富积累机制”是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的现实需要,当前财富积累速度很快,但财富差距在扩大,可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专家表示:相对于高收入人群,中低收入群体财富增长缓慢,而且风险波动性较大。所以要大力发展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普惠性财富管理。同时在毫不动摇地坚持保护合法私有财产的前提下,也要适当约束规范高收入群体过快的财富增长速度,促进社会更加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贯穿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个核心主线,要通过更加完善的制度保驾护航,让个人权益得到更充分的保障,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2)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如何助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实干走上共富路

县域是城和乡的结合点,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助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

资料卡1;浙江某地,将乡镇作为特色产业聚集中心,以培育特色产业、垂直产业冠军为出发点,打造镇村联动共富产业链,推动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培育新型集体经济,把村庄的人、财、物、地等“三农资源”统筹整合入市,让农民的土地“活”起来,变“资产”为“资本”。

资料卡2:山东某县,注重科技创新,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不仅研发出古桑茶、桑黄等多种产品,还形成集种植、加工、文化体验、生态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链;深入实施“电商兴农”工程,鼓励发展农产品电商直采、定制生产等模式,建设农副产品直播电商基地。

资料卡3:福建某地,提升县域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支持美丽乡村建设;构建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环境和社会保障等7个民生保障体系,推进公共服务扩容提质;积极培育县域慈善主体,弘扬县域慈善文化,倡导社会和家庭互惠互助的道德风尚。

(3)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说明县域经济是如何助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的。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