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辨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310
背景:在某中学高二(22)班“我们未来之畅想”的主题班会上,有同学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青年人不要在意小事,而要做几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辨题:人生的意义在于做大事。
2010高一·全国·专题练习
知识点: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人生的真正价值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在曾经深度贫困的四川凉山,一支支工作队扎进贫困山村;在贵州大石山区,当地土特产飞向全国;在曾经贫瘠的宁夏西海固,一个个东西扶贫协作项目带来新活力……从东北林海到西南边陲,从沿海发达地区到深度贫困地区,优质项目在贫困地区落地,帮扶平台与贫困群众对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都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行动中,真正做到了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画出了脱贫攻坚的最大同心圆。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之后,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必须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原国务院扶贫办的牌子已经摘下,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开启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


(1)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中国脱贫奇迹背后的制度优势。
(2)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唯物辩证法发展观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延安是中国革命圣地。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把抓理想信念贯穿始终,提高辩证思维、系统思维能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为党和人民事业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历史是不断向前的,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着我们确定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新的长征路上续写新的篇章、创造新的辉煌!


(1)结合材料,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阐明我们应该如何“弘扬伟大的延安精神”。

材料二   孔繁森是山东聊城人,从1979年开始,他三次进西藏工作,先后担任过岗巴县委副书记、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他关心群众疾苦,深入调查研究,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西藏最艰苦的阿里区,全地区106个乡,孔繁森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阿里地区经济的发展,凝聚了他的全部心血。


(2)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某校举办以“致敬孔繁森,走好我们的长征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拟发言主题和发言提纲。要求:观点明确,可以全面论述,也可以就某一点深入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运用准确、贴切;论述合乎逻辑,条理清晰;字数150字左右。

材料一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点大发射,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在太空“会师”,在轨交接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三十而立之年。3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展现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一代代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飞天征途上的“拦路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技术难关,孕育了载人航天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也对人类的航天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经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种子,也一起搭乘飞船返回舱从太空归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本次空间项目主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包括:在轨完成水稻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抽穗和结籽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通过获取图像进行分析;完成剪株后空间再生稻成功墙育并结出了成熟的种子(二茬)。从2022年7月29日注入营养液启动实验,至11月25日结束实验,本项目共在轨开展实验120天,完成了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期间航天员在轨进行了三次样品采集。

通过对空间获取的图像分析,并与地面对照比较,研究团队发现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的多种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分蘖数、生长速率、水分调控、对光反应、开花时间、种子发育过程以及结实率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今后利用改造开花基因来促进植物适应空间微量力环境提供了新方向。后续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利用返回材料对植物适应空间环境的分子基础进行深入解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观点分析航天人是如何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