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8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文化民生,是指文化层面的人民生计,也就是人民生计中的文化层面。促进文化惠民、改善文化民生,是文化小康建设的紧迫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成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到发布《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等文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加速推进。随着文化设施利用率不断提高,符合群众口味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老百姓在精神文化上的“获得感”也不断增强。
脱贫离不开文化,文化有助于脱贫,文化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2016年,贫困地区民族自治县、边境县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覆盖工程启动。文化对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不断彰显,文化小康工作“短板”不断补齐。
材料二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劳动人民实践基础上,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随后生产生活中,我国劳动人民又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并逐渐衍生出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等习俗活动。近年来,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和信仰的九华立春祭、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指出我国文化小康建设相关措施的合理性。
(2)结合材料二,运用体味文化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和人的关系的。
(3)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意义。
17-18高二下·山东德州·阶段练习
知识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作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遗产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在劳动人民实践基础上,主要形成于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在随后生产生活中,我国劳动人民又动态地修改和完善了与节气相关的农谚,并逐渐衍生出节日文化和生产仪式等习俗活动。近年来,凝聚着各族人民的伦理情感和信仰的九华立春祭、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等民俗活动陆续被列为“二十四节气”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1)结合材料一,运用“体味文化”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文化和人的关系的。

材料二   河南滑县道口,这个位于黄河北岸的小县城因烧鸡闻名于世。每年的农历正月27、28、29日三天,道口古镇都要举办“火神庙会”祭祀火神,以避免火灾。当地居民既是演员又是观众,男女老少齐上阵。数百年过去了,人们已不需要娱神祈福,但“火神庙会”却神奇地保留了下来。古会传统节目有河西高跷、军庄秧歌、背阁、抬阁、八卦秋、武术表演、竹马、莲花灯、火龙、花船等,演员们盛装上阵,从脸谱到服装,无不体现了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今年的“火神庙会”更是热闹非凡,到处人山人海。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特点的有关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