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较难0.4 引用2 组卷118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慈善伦理思想有着深远的文化血脉,内容丰富。儒家以仁义为基础,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道家以慈善积德为核心,认为“积德累功,慈心于物”“矜孤恤寡,敬老怀幼”“乐以养人,周穷救急”等;佛家以慈悲为善为宗旨,认为“慈”是指以慈爱之心给人以幸福,“悲”则指以怜悯之心祓除人的痛苦;墨家以兼爱为核心,认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慈善法立足国情,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发展了中国慈善伦理,在慈善伦理规范体系中注入法治的理念、平等的精神。慈善法拓展了慈善活动的范围,既包括传统的扶贫、济困、救灾,也包括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的公益活动,同时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公益活动也纳入其中。
(1)慈善法体现了慈善文化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加以说明。
(2)慈善文化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请你就中学生如何弘扬慈善文化提两条具体的建议。
17-18高二上·湖南·阶段练习
知识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6年9月,罗尔通过网络卖文救女,筹集了大量善款,最终却被发现他有三套房产尚有能力救治孩子。“罗尔事件”经由网络火速传播,引超了网友对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热议。
网友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倡行与发展慈善事业的国家,慈善思想源远流长。先秦诸子百家、佛家、道家都对慈善有过精辟的阐述。儒家讲“仁爱”,佛教讲“慈悲”,道教讲“积德”,墨家讲“兼爱”,都蕴含着救人济-、福利为民的人道理念和道德准则。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慈善法立足国情,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注入法治的理念,发展了中国慈善伦理,这无疑都能助推中国慈善事业的展。
网友乙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推进,网络募捐、微慈善等民间慈善迅速发展,同时出现了诸多影响民间慈善事业发展的“负能量”事件。   “罗尔事件”就是对民间慈善的一次沉重打击。网络诈捐、骗捐是民意的被愚弄和慈善的被利用,极大削弱了慈善参与者的积极性,导致了民众对民间慈善的不信任,这将极大影响中国民间慈善事业的发展。
(1)有人说:慈善法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对传统中国慈善文化的再现。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网友甲的论述,请你对这个观点进行评析。   
(2)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针对网友乙的担忧,结合民间慈善事业存在问题,为如何推动中国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你的建议。
(3)慈善事业靠大家,请你结合文化塑造人生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个宣传慈善事业的口号并简要说明依据。(每个口号字数20字以内,依据字数不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压力与希望共生,是社会发展大势使然。

材料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我国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垃圾围城、生态破坏等现象时有发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使我国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我国必须在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走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确保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材料二: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儒家生态伦理、“道法自然与返璞归真”的道家生态智慧、“少欲知足,明心见性,禅意自然”的中国佛家生态境界等中华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回应了新时代要求,涵养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理念,为河北塞罕坝环境治理、福建莆田木兰溪水利整治工程、昆明市晋宁区湿地建设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为解决全球工业化所造成的人与社会及自然环境的深刻的矛盾危机,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


(1)生态文明建设是巨大的系统工程,压力与希望共生,是社会发展大势使然。结合材料一,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原理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回应新时代要求的依据。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请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活”起来提三条方法论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