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记·河渠书》记载: “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这就是被称为“世界水利科技文化鼻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蜀地自古旱涝不保,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 率众科学利用特殊的地形、水脉,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互相制约、协调运行,形成完整的生态水系。以不破坏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高度协和统一。 历经2260多年,古堰的工程布局没有改变,“深淘滩、低做堰”,“因势利导、因水制宜”“遇弯截流、逢正抽心”等中华水文化思想及治水方略更臻完善。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李冰治水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7-18高二上·吉林长春·期末
知识点: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2018年8月14日,都江堰成功入选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都江堰始建于公元前3世纪,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都江堰,为何能成为神奇的存在?其奥秘除了巧夺天工的工程布局,更主要的是遵循了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治水指导思想,岁必一修的管理制度,过湾截角、逢正抽心的治河原则,以及砌鱼嘴、立湃缺,深淘滩、低作堰的引水、防沙、泄洪之--管理经验和治堰准则。都江堰水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工程修建、维修、管理和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遗产。随着现代科技手段在工程建设与发展中的运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防灾能力更强、灌溉面积更大、生命力更旺盛。人们对都江堰的保护从未松懈:岁修制度延续千年。《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明确了都江堰管理局负责都江堰灌区水资源统一调度、都江堰水利工程统一管理,以法律形式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较好地解决了灌区用水的调配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水资源的防污治污,促进灌区发展行稳致远。历经2000多年岁月磨砺,都江堰水利工程仍然青春焕发。如何让都江堰更好地造福人民、造福社会,世人在期待,古老的都江堰也在期待。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水文化在都江堰建设与管理中的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