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25
材料一 2016年11月30日早间,自媒体作者罗某为患白血病的爱女筹款治病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人们纷纷转发并打赏,罗某很快通过微信打赏获得逾百万元的善款,远超治疗所需费用。不过半日,事件反转,有网友曝出这不过是一场营销。
注:2016年9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将网络募捐明确划入到公开募捐的范围。但是,从现有的法律条款看,微信打赏的方式不属于“捐赠”的法律范畴。“打赏捐款”的额度和去向,也不受严格监督。公众以为是募捐行为,其实不是。
材料二 网络募捐,因其信息化、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让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客观上改变了公益运作的环境,提高了公益行动的效率。与此同时,对网络募捐的质疑之声也从未停止,网络募捐平台泥沙俱下,真伪信息参差混杂, 诈捐、骗捐现象频现,往往令施以援手的网友直呼“很受伤”。网上个人求助是否属于公开募捐,如何对待网络个人求助行为等,还需要进一步规范。
结合材料,运用金钱观的知识,谈谈你对这一事件的认识。
17-18高一上·河北衡水·阶段练习
知识点:金钱的本质取之有道,用之有益,用之有度正确金钱观的指导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备受关注,个人只要通过手机客户端付出微小代价,就能对别人有所帮助。某网站举办的“指尖公益”活动共有677万人次通过微信参与,捐款3.05亿元,受益的公益项目涵盖扶贫、助学、助残等各项领域。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让社会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

“微公益”的低门槛、便捷、高效等特点让慈善行为更加开放化和大众化,但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捐赠的钱完全是到受捐者的手中吗?谁在管理这些资金?用什么样的形式去托管资金?除了利用网络平台直接“骗捐”,假借公益之名沽名钓誉、骗取钱财的现象,在一些新兴互联网平台上也悄然滋生。正因为互联网公益慈善的广泛影响力和高参与度,使得公众对“瑕疵”的容忍度更低。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2)有人认为:“微公益”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政府加大打击力度。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3)结合材料,请为推动微公益项目提出两条倡议,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论证其可行性。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