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4
孝是中华文化最悠久、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伦理观点,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戍部分,固然有“父为子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需要批判和摒弃的东西,但其积极方面对于我们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了的新“24孝”标准,倡导“常回家看看”。对比新旧“24孝”,不变的是千古“孝道”的内涵,变的是践行孝道的方式,催化剂则是时代的变迁。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于孝文化的演变和传承谈谈你的认识。
(2)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让孝文化更好传承下去提出两条具体的建议并分别说明其理论依据。
16-17高二下·天津和平·期末
知识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诸德之本。
我国春秋时期,孔子提出“其为人也孝弟(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朱熹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三字经》疾呼“孝于亲,所当执”,“首孝弟,次见闻”;《弟子规》则以大篇幅倡言“入孝出弟”的规范。传统孝道的核心是“仁(人道)”与“爱(爱心)”,为规范社会秩序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具体看传统孝道所倡导的“父为子纲”、“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父母在,不远游”等内容,将父权推向极端,使家庭无是非可言,不利于个人健全人格的养成,不利于个人创造事业、追求人生目标和生命价值,成为社会、经济皮展的阻力。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应该建设新孝道,赋予孝道适合时代的内容和内涵。“仁”,就是要将赡养父母与孝敬老人紧密结合起来;“爱”,不仅包括“亲情有爱”,而且“大爱无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为对全社会老人的关爱。此即“新孝道”主要内核。我们要在此指引下倾力构建独立、平等、相亲、和谐的新家庭成员关系。
(1)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传统孝道。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传承传统孝道,建设新孝道,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