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42
2015年10月5日,我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上世纪60年代,原有抗疟药因疟原虫对此产生抗药性而失效。时值越南战争,国际上迫切需要寻找新型抗疟药。在国内外大量研究工作未获得成功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作为研究课题组组长,成为该项研究的领军人物。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药方入手,在搜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案》,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不断改进提取方法,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经大量提取药物的安全性实验及自身试服后,1972年屠呦呦团队从青蒿提取物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后经全国2000多个病例验证,青蒿素被确诊为“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药新。获奖后,屠呦呦明确表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⑴屠呦呦团队研发青蒿素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原理,谈谈你对屠呦呦所说的“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这句话的理解。
⑶某校高二(3)班准备举办主题为“我们应该向屠呦呦学习什么”的演讲比赛,请你写一篇演讲提纲。
要求①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化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加以分析。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提纲3条以上。
15-16高二上·江苏苏州·期末
知识点: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我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1969年中医药研究所团队开始抗疟中药研究,屠呦呦及其团队搜集整理中医药典籍,造访名老中医,并搜集他们用于治疗疟疾的方子和中药,同时调研了大量民间中药,在汇集包括植物、动物等两千余内服外用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正是这些信息的收集和解析铸就了青蒿素发现的基础。在面临研究困境时,中医古籍《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载给了屠呦呦提取过程避免高温的启示,改用低沸点溶剂的提取方法,在经历了多次失败后,终于取得成功。由此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途径,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材料二:青蒿素的研制过程充满艰辛。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差,缺乏设备,研究团队曾用水缸作为容器,一些科研人员甚至因为接触大量溶剂,健康受到了影响,为了尽快进行临床试验,屠呦呦和科研团队成员甚至亲自服用有效部位提取物,以确保安全。当青蒿素片剂临床试用效果不理想时,经过努力坚持,深入探究原因,最终查明是崩解度的问题。改用青蒿素单体胶囊,从而及时证实了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屠呦呦在瑞典诺贝尔大厅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在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中医药文化?
(2)结合材料,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相关知识,说明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对青蒿素的研发成功给我们的启示。
(3)结合材料,请你对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的工作进行简评。

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国科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学者2015年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7日屠呦呦用中文发表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说。1969年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参加全国“523”抗击疟疾研究项目。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1972年8至10月开展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临床研究,30例恶性疟和间日疟病人全部显效。同年11月,从该部位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卫生部新药证书。于1992年再获得双氢青蒿素新药证书。该药临床药效高于青蒿素10倍,进一步体现了青蒿素类药物“高效、速效、低毒”的特点。上世纪80年代,数千例中国的疟疾患者得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有效治疗。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减少疟疾病例与死亡方面,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丰富的宝藏,值得我们多加思考,发掘提高。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的观点”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2)科学家屠呦呦系统学习了西医、中医药知识和中医古籍青蒿治病的记载,请问这些科学理论对发现青蒿素有哪些指导作用?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