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73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数量众多,地名文化资源丰富。由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民族和语言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文化资源都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地名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地方承载历史印记的社会化石,是重要的文化形态和载体。地名文化是以地名语词形式承载指代地方的地域文化,他设计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等,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元文化体系。我国地理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古老地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同时,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了以“大、洋、古、怪、重” 为突出特征的地名乱象,即刻意夸大、崇洋媚外、盲目复古、求异求怪、重复使用。盲目跟风、制造洋地名这样的文化垃圾,是缺乏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国务院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加强对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重点清理整治居民区等地名“大、洋、古、怪、重” 乱象,居民区不能再叫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阐述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意义。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请你指出各地出现地名乱象所犯的方法论错误。
(3)为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地名保护,假如你是某市某高中一名学生,准备就如何加强地名保护,分别向市人大和政府建言献策,请写出建议及其依据。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分析全面深入,合乎逻辑;②从政治生活角度,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的加以分析、论证;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2017·江苏南通·一模
知识点: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的含义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了解形而上学认识方法的局限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承文明:

2022年7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致贺信强调:“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璀璨的农耕文明,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中国灌溉发展的历史与中华文明一样悠久。良渚遗址考古发现数万斤碳化稻,表明当时的水稻种植已发展到相当规模,这离不开灌溉的支撑。悠久的灌溉发展史,还衍生出丰富而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些灌溉工程遗产对灌区生态环境的维系功能同样不可或缺。在新疆,一条坎儿井就能在戈壁滩塑造一片绿洲,堪称生态命脉。灌溉工程遗产还是一种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利用,有着突出的现实意义。它们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综合效益。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保护我国灌溉工程遗产的价值。

展示智慧:

灌溉工程遗产能够延续运转千百年,至今发挥效用,在工程的规划、设计、管理等方面都有其科学性,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地理、气候环境差异很大,灌溉工程的型式和科技特征也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从工程类型而言,包括有坝引水、无坝引水、蓄水灌溉、拒咸蓄淡、井灌,圩田、梯田灌溉排水,以及不同形式的传统提水灌溉设施等,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分析我国灌溉工程的设计建造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某校高三(1)班拟举行以“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主题班会,请你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要加强国际合作”这一观点,撰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在250字左右。

材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循天时而成俗,宛如一条由自然节气生成而贯穿春夏秋冬的农耕操作链,与天候、物候、气候、人候的周期性转换密切相关,承载着信仰、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与法理精神。中华民族融合统﹣﹣的历史进程,促进了各地区文化的相互交融,使某些地区的民俗节日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就此,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独立、影响深远、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系,年复一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

材料二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无宵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2018年底和2019年初,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大中小学纷纷向学生发出倡议和号召,要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过好中国传统节日,不盲目推崇“洋节”,得到了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积极响应。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能够自成体系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传统文化的知识,说明新时期振兴中国传统节日的必要性。
(3)结合实际生活,从唯物辩证法根本观点的角度,就青年学生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与西方传统节日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传承弘扬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优秀文化,《意见》强调,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推动社会各界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中华经典诵写讲活动,加强中小学经典诗文教育、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实施经典润乡土计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以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发挥古文字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培养更多学贯中西、融通中外的语言文化学者。加强中国当代学术和文化的外译工作,提高用外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对此,网民甲认为,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文化状况造成了方言的丰富性、复杂性,不利于社会发展。推广普通话,让不同方言区的人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沟通交流,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网民乙认为,方言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厚重积淀,是地域生活方式的独特记忆和情感的纽带,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语言文化遗产。推广普通话可能会导致方言的彻底消失,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发展。


(1)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让文化自信更加深厚。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对甲、乙两位网民的观点加以评析。
(3)请就如何大力提升中文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两条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