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11
21世纪是人类全面探测太空的新时代,抢夺太空已经成为世界竞争的热点和趋势在当前和今后的很长时间内,我国面临的主要是能否在这场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取胜,特别是在一信息技术和外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新科技革命中脱颖而出。创建航天事业、开启载人航天工程,是我们应对国际竞争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年9月15日22点04分,天宫二号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广大航天工作者以勇攀高峰的昂扬斗志、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沉着冷静的良好心态,胜利实现了预定目标,为自主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奠定了基础。
       此次是中国人首次在太空当“菜农”,这次在天宫二号上栽培的是生菜。选种主要考虑到蔬菜的生长肩期是一个月,这一次在轨时间恰好是30天;生菜的地面种植技术比较成熟;生菜在接下来的在轨实验中可以做食材;生菜为百姓所常见,便于科普宣传。在太空种植生菜与地面的土壤是不一样的,用的是吸水性非常好的矿物质蛭石。另外,在天宫上播种的方式和地面也是不同的,地面一般是先播种后浇水,但是由于带入太空的白色单元格是硬质材料,只有吸水软化后,种子才能放进去,所以先浇水后播种。
结合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菜农”是如何在太空种菜的。
16-17高二上·安徽六安·期末
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发展的实质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科技的巨大进步,我国航天事业发展迅速,进入了空间站时代。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神八”“神九”“神十”分别与“天宫一号”顺利完成了有人、无人自动对接及手动交会对接试验。
2016年9月15日我国成功发射“天宫二号”,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于10月19日成功交会对接,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与“天宫一号”相比,“天宫二号”则完全是小型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两位航天员在组合体内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并如期安全返回。随着体积的增大、可靠性的提高,空间实验室将逐步发展成为空间站的核心舱或者实验舱,为建成空间站奠定基础。
(1)结合材料一,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神舟在10月16日7时30分28秒发射升空, 航天发射对气象有一定要求,地面平均风不超过每秒十米,高空风不超过每秒七十米,能见度要在十公里以上,气温的范围则比较广,从零下二十度到零上四十度。经过精心计算而确定的最佳发射时机,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相关实验完成后,2018年我国开始建设空间站。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一个多舱段、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的重达60吨的空间站,航天员驻留可达一年以上。不远的将来,我国还将实现载人登月,开展火星等深空探测活动。航天工程渐行渐远。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航天人是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三:我国的空间站建设还处于发展阶段,此次交会对接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交会对接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3)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空间站的建设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材料一   2022年11月29日,神舟十五号点大发射,进入预定轨道。神舟十五号、神舟十四号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在太空“会师”,在轨交接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长期有人驻留模式。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迎来三十而立之年。30年来,一代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成就了一个个“高光时刻”,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展现了中国人“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一代代航天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飞天征途上的“拦路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急难险重的技术难关,孕育了载人航天精神,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这是中国航天人在建设科技强国征程上立起的又一座精神丰碑,激扬起亿万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也对人类的航天探索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二   2022年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经历了120天全生命周期的水稻种子,也一起搭乘飞船返回舱从太空归来。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本次空间项目主要完成的实验内容包括:在轨完成水稻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抽穗和结籽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并通过获取图像进行分析;完成剪株后空间再生稻成功墙育并结出了成熟的种子(二茬)。从2022年7月29日注入营养液启动实验,至11月25日结束实验,本项目共在轨开展实验120天,完成了水稻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全生命周期的培养实验。期间航天员在轨进行了三次样品采集。

通过对空间获取的图像分析,并与地面对照比较,研究团队发现空间微重力对水稻的多种农艺性状,包括株高、分蘖数、生长速率、水分调控、对光反应、开花时间、种子发育过程以及结实率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今后利用改造开花基因来促进植物适应空间微量力环境提供了新方向。后续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利用返回材料对植物适应空间环境的分子基础进行深入解析。


(1)结合材料一,运用发展观点分析航天人是如何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国在国际上首次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的认识。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