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19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统美德影响深远:有精忠报国的民族气节;有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的精神;有邻里守望相助的社会民风;有孔融让梨、王祥卧冰、恣蚊饱血等礼孝文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之道;还有崇尚技艺精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追求个人修为的“慎独”境界等等。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为我国社会长久的家庭和睦与人际关系和谐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推动了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现在,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进行“十佳”道德模范评选,举办被国人称为年度精神史诗的《感动中国》颁奖晚会,让无数的中国人感动不已,心灵得到一次次净化。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知识回答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3)结合自己的实际,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角度在学习和生活中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两条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15-16高二上·四川眉山·期末
知识点:大众传媒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同时强调在吸收运用法治这一人类文明成果时必须走对路。法治文化建设,各方在行动。法制日益成为全球文明社会的价值选择,我国传统文化里也有不少法治文化元素值得借鉴。教育部规定,从2016年起,初中和小学政治课教材名称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制”,高中新课标卷把“政治与法制”视为必修课程;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继续不断打造精品;消费者协会每年3·15举办消费者保护法宣传活动;各地普法机构积极组织“法制文艺”巡回演出,打造“线上+线下”普法新常态,将法治元素融入每个角落。
材料二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法治和德治进行集体学习。通观中国历史,国家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应大力加强德治,注重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润民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
(1)结合材料一和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应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在现代国家治理中法德并举的原因。
(3)法安天下,德润民心。请你围绕该主题,设计两条宣传标语。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