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材料分析题 适中0.65 引用1 组卷130
2015年底“飞天奖”自诞生以来第一次把奖项授予完全脱胎于网络文学的影视作品《琅琊榜》。来自第三方数据监控网站的统计显示,《琅琊榜》互联网累计播放量超过200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15亿,百度指数高达150万,《琅琊榜》现象,是时下网络文艺创作与传播的一个缩影。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热播的电视剧《琅琊榜》让琅琊山、琅琊阁成为备受关注的热词,安徽滁州为让自己的琅琊山风景区借着《琅琊榜》火一把,带动地方旅游发展,把景区内的“会峰阁”改名“琅琊阁”,引来热议。
有人说,营销学中有一种“借势营销”,借助社会上受关注的事件推广产品,潜移默化地引导市场消费。但营造声势毕竟只是辅助手段,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才是制胜之道。巧劲用过了,可能就会弄巧成拙。事实上,滁州琅琊山本身的历史文化蕴涵足够丰富。打开滁州的文化“琅琊榜”,既有欧阳修留下的《醉翁亭记》《丰乐亭记》等千古名篇,又有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皖东文化。守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加挖掘和弘扬,却要到虚构的电视剧里拉郎配,是否值得,要打一个问号。
(1)你是否认同“安徽滁州的借势营销”?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材料二:尊重原著、创新古装剧、讲究情怀……《琅琊榜》历经四年时间才从文字变成影像,是典型慢工出细活的代表。《琅琊榜》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它作为一部大热IP有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其实是中国年轻一代的“粉丝”,用“思想火花的众筹”,完成了这部作品。面对着国内大量只顾圈钱雷到内伤的糟心剧,《琅琊榜》的制作团队用一种传统质朴的认真态度,给观众们呈现出一部细节考究、演技精湛、特效精致的良心剧,受到大众的喜爱和好评。
(2)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琅琊榜》取得成功的原因。
16-17高三上·湖南益阳·阶段练习
知识点:文化的作用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及其方法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近期,改编自海晏的同名小说,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良心打造的大型历史电视剧《琅琊榜》在火爆国内荧屏和网络的同时,也登陆韩国、日本、非洲、欧美。被网友称之为中国版的《基督山伯爵》,并起了一个英文名字“Nirvana in Fire”(“浴火重生”)。
热播电视剧《琅琊榜》不仅引起海外争购,还引发了安徽、江苏、山东多地争抢“琅琊”之大名。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抢先动手,直接将其山顶的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
《琅琊榜》是一部以南北朝时代为背景虚构的电视剧,既依托历史又超出历史。作者海晏并未公开表示琅琊究竟位于何处,对于滁州来说,把始建于明朝的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种借势推广旅游资源的结果,很可能拥抱的是虚无,失去的是文化。
地名不仅是一个名称所代表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范围,还有其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各方面的意义。现在社会上出现一种随意更改地名的现象,中断了历史的延续。一些地名,特别是县名和县治所在,从秦汉时期沿用到现在,2000多年来,不仅名字没有改,地点也未曾发生变化,但其中的一些地名被莫名其妙地改掉,从此就消失了,与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一些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地名也消失了。近年,一些地方又盲目恢复古地名,却往往张冠李戴,移花接木。从更改、消失再到恢复的过程,总是会产生许多麻烦。更改地名,对个人和社会而言都有割断历史的危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如何提高文艺创作水平。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知识,谈谈你对“现在社会上随意更改地名现象”的认识。
(3)“琅琊”是南京地区的古地名,六朝时南京就设过“琅琊郡”。我国政府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并举行公祭活动。请你为这一活动写出两条文化生活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故宫设有综合性的历史艺术馆、绘画馆、分类的陶瓷馆、青铜器馆、明清工艺美术馆、铭刻馆、玩具馆、文房四宝馆、玩物馆、珍宝馆、钟表馆和清代宫廷典章文物展览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艺术珍品,据统计共达1052653件,是中国收藏文物最丰富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中很多文物是绝无仅有的无价国宝。
故宫在文创产业中,重在“创意”,“秘笈”有三:不是简单复制藏品,要研究今天人们需要的信息和生活需求;挖掘藏品内涵,寻找与今天社会生活的对接点,用文化影响人们生活;不断追踪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追寻无限远的传播能力。“三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取得了没有预想到的反响。”没想到那么多年轻人爱看!原先预想是中年人比较喜欢,结果那么多的90后、95后的年轻人都来强势围观。今年有15000人报名希望来故宫修文物。没想到比“美颜”和“美食”更受追捧!豆瓣评分9.4分,超过《琅琊榜》,超过《舌尖上的中国》,成为去年全国纪录片第一。通过网站、微信、APP、远程教育,让今天的人们不来博物馆,“用碎片化的时间就可以‘逛’故宫”,接受文化信息,让年近600岁的故宫也“青春焕发”。
故宫博物馆是非营利组织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不是不能营利,而是你通过营利使你的力量更强,把营利的这些收益用于文化传播、用于公众事业。到去年年底,故宫研发文创产品8700种,营业额突破10个亿。资金用于建设和保护,如建“紫禁书院”“生活馆”“文化创意馆”“故宫知识讲堂”,举办文化活动28000场次,几十个学校、几十个社区到故宫来。孩子在这里面可以串朝珠、绘龙袍、画盘子,完全免费,大量文创产品的收入全部投在孩子们的身上,这是一本万利的。
(1)“大量文创产品的收入全部投在孩子们的身上,这是一本万利的”。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说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故宫博物馆是怎样为实现“一本万利”的而努力的?
(3)根据材料回答,中华文化有什么特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春节,央视推出一档“神仙”综艺-《典籍里的中国》,开播后迅速火遍网络,强势“出圈”。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典籍里的中国》成文化热点,先后有11位代表委员为其发声点赞。

《典籍里的中国》节目组一改过去《百家论坛》等节目以一人讲述让大家听的形式,采用“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打造出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出,通过打破时空间隔引发观众共鸣。节目深度挖掘出了蕴含在典籍中的久远、深沉、厚重的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诠释了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在呈现方式上,节目将戏剧美学融入电视创作,以戏剧形态展示典籍魅力,以人物故事展示典籍价值,精准找到能让古人和当代人内心贴近的共振点。此外,团队在节目制作上更是精益求精。仅第一期节目《尚书》,节目组访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多达53个版本,精益求精让呈现更完美。节目的播出,引起强烈的反响,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


(1)《典籍里的中国》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成功案例。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该节目成功的原因。
(2)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知识,说明在文艺创作中应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3)请就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提两条建议。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