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适中0.65 引用2 组卷43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产量得以实现的基础。2024年春耕备耕的重要时间节点,我国把议题再次聚焦粮食安全,启动实施《新一轮十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以下简称《方案》)。

材料一   【优化品种结构和区臧布局】

早在2009年,我国就启动了第一轮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计划。如今已超预期完成目标。与上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相比,本次《方案》统筹“稳”与“进”,综合考虑粮食供需形势、区域自然资源条件和粮食生产基础,通过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着力提高粮食供给质量。

材料二   【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高度重视耕地质量,强调“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情农情作出的精准研判,是着眼粮食安全大计作出的战略决策。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必须做好耕地这篇大文章,严守耕地红线,落实制止耕地抛荒政策,提升耕地质量,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开发盐碱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守住耕地红线硬措施的实施,推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实现“二十连丰”,全国各地更是牢牢筑起了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材料三   【多措并举提供保障和支持】

《方案》围绕粮食生产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既部署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粮食绿色生产、农业防灾减灾等9项支撑性重大工程,也部署了种粮农民收益保障、农业社会化服务、粮食生产信贷投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等系列保障举措。9项重大工程未来实施过程中,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资金,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以实现工程的扎实推进。

当前,国际形势不确定性增加,我国玉米、大豆的亩产与美国和巴西仍有较大差距,2023年玉米和大豆进口量同比增长分别为31.6%和11.4%,粮食供需长期处于紧平衡。在耕地和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粮食增产瓶颈,才能更好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粮食消费需求。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谈谈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将如何走好增量之路。
(2)结合材料二,运用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的知识,解读我国耕地保护政策为何能够助推全国各地牢牢筑起粮食安全“压舱石”。
(3)结合材料三,综合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剖析我国粮食供需长期紧平衡状态的破局之法。
(4)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离不开农耕文明的连续性。在建设农业强国的今天,中国不忘从古老的农耕文明中汲取智慧,请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知识,以“赓续中华传统农耕文明,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主题鲜明,表述清晰,逻辑严谨,字数200字左右。
2024·辽宁沈阳·三模
知识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态度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我国政府的经济职能和作用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云南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金沙江、元江奔腾而过。可在滇中地区,却因为自然、人为等因素连年喊渴“能否从域外引水至滇中?”20世纪50年代起,专家工作组实地考察金沙江,海拔高、流量大、水质优,不出云南省,就有优质引水水源依托云南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引水金沙有望实现一次提水、全线自流,有效降低引水成本。

然而,不论如何规划路线,都需面对山川、河谷、断裂带的考验,凭借当时的经济、技术条件无法实现。不过滇中引水工程的论证和研究工作始终没有停步。2017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滇中引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同年8月,工程正式开工跨越四大水系,穿越横断山脉,滇中引水工程干渠长664千米,其中隧洞612千米,占比超九成。特殊的地理环境,使滇中引水工程达成了6项世界之最工程中有关隧洞输水的攻关难题在多角度思考中找到了最佳方案,截至2023年10月中旬,滇中引水一期输水工程开挖进度超80%二期配套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

材料二   【重视粮食安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诗经》中借农夫之口发出“不能艺黍稷父母何食?”的感慨,表达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先秦时期的管仲进一步发展储粮备荒的思想,主张建立粮食分级储备制度来保障粮食安全,提出“常平仓”的构想西汉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指出粮食安全对于国强民富的重要性唐代刘晏切身认识到粮食安全对固国本、养民生的重要作用,主张根据粮食丰歉调整税赋,北宋范仲淹另辟蹊径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以应对天灾人祸,元世祖主张用先进的农耕技术指导农民耕作,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粮食安全他还授命大司农搜集天下的农桑之书,编辑成《农桑辑要》并颁布天下,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既积淀形成了丰富完备的粮食安全思想体系,也蕴含着丰富的粮食安全治理智慧和经验。

材料三   【维护粮食安全夯实大国根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带领亿万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目前,我国推广高产优质农作物品种、推进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田利用率、鼓励科学种植等;加强农药使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溯源、农药残留控制等方面的监管和管理;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电商、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引领能力。

2023年12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90.2亿斤,创历史新高,增产177.6亿斤,粮食产量连续9年站稳1.3万亿斤台阶。截至2022年6月,中国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农业合作,向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农业技术1000多项,带动项目区农作物平均增产30%~60%,超过150万户小农从中受益从把粮食安全列入全球发展倡议的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到提出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推动粮食减损国际合作,再到呼吁各国保持粮食贸易开放、畅通国际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

(1)结合材料一,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创新思维在滇中引水工程的论证和建设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3)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分析法,对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作出辩证评价。
(4)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说明新时代的中国为什么能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成绩斐然。
(5)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知识,以“中国——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为主题写一篇短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党的十八大到现在,新时代中国非凡十年,令世界倍感惊艳。

材料一   这十年,中国绘制了一幅绚丽多姿的高质量发展画卷:经济总量突破百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万美元,多年对世界经济贡献率超过30%;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嫦娥揽月”“北斗组网”“天问探火”“蛟龙入海”,重大创新成果接连不断,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大幅提升;货物加服务贸易总额2020年以来连续两年全球第一……这其中蕴藏着怎样的成功密码?对世界有着怎样的深刻启示?对人类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深远意义?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说,读懂今天的中国,必须读懂中国共产党: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说,现在中国比过去200年里任何时候都要团结……任何西方式的治理体系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罗斯·特里尔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对同世界各国关系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给国际格局新秩序的建立带来新动力。

材料二   20227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产量达到2947.8亿斤,比上年增产28.7亿斤。而且小麦质量明显好于上年,夏粮生产获得大丰收。

为了保障粮食产量,我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在15.46亿亩以上。我国还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目前,我国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农业机械化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抓手和基础支撑,截至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2%,装备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机服务成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主力军,能增收,才能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我国统筹实施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和稻谷补贴政策,推进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稳定农民收益预期。

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底线,要调动地方抓粮的积极性,2020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广袤大地上,纵横田野间,耕耘仍在继续,丰收持续孕育,大国粮仓根基扎实,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1)结合材料一,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阐明中国近十年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分析为什么如今中国的饭碗端得更稳,端得更牢。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2022年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从2004年以来,已经连续19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文件里,要求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小题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消灭贫困,实现_______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小题2】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中国化,实现了三次飞跃。这三次飞跃分别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_______;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_______;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_______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F.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小题3】中央一号文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部署一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和重要行动。围绕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对健全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主要是因为(     
A.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B.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任务非常艰巨
C.党是我国国家权力的拥有者、行使者D.党的领导是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基础
【小题4】(多选)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要素活力,完善农村支持保护制度,尊重基层和群众创造,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深化农村改革需要(     
A.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B.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C.要把资金更多投向重要行业D.要发展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小题5】《意见》强调,压实就业帮扶责任,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深化东西部劳务协作,做好省内转移就业工作。延续支持帮扶车间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行动态管理。逐步调整优化生态护林员政策。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发挥以工代赈作用,具备条件的可提高劳务报酬发放比例,这有利于增加劳动者的(     )
A.劳动性收入
B.财产性收入
C.转移支付收入
D.经营性收入
(2)压实就业帮扶责任需要___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选择你认为对的序号并说明理由,答题格式:先写序号:①②③④,再写理由:第一点,第二点等。)
①政府用改革释放经济活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②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完成国家分配的就业任务
③大学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劳动者学历水平
④求职者要革新就业观念、历练就业本领、拓展就业视野
【小题6】长期以来,我国注重发挥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兜底作用,统筹多种保障措施,在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提高农民收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的核心是(     
A.社会保险B.社会救济C.社会优抚D.社会救助
【小题7】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棉油糖、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充裕。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速建设、提档升级。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高到84%。2017年至2021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由2.71缩小到2.5。
(1)结合材料,从上述文字材料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何意义?
_______
(2)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基于此,请你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一条建议。
_______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