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详情
主观题-开放性试题 较难0.4 引用1 组卷6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大运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先民筚路蓝缕、艰苦卓绝奋斗发展的生动记录,展现了中国人特有的韧性、耐心和定力,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标识。

材料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纽带】

自隋唐实现大运河南北贯通,历代不断疏浚、扩展、维护大运河,使南北方经济上的联系日益紧密、文化上的交流更加频繁、军事上的纵深更加深广。这一切不仅促进了大运河沿线的开发,而且推动南北方融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创造条件,孕育了一座座繁华的城市。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一条纽带。

材料二   【凝聚着祖先创造和智慧】

开凿大运河需要面对复杂的地形地貌,需要解决大量工程难题,但我们的祖先创造性地解决了治水、治沙、蓄水等难题。大运河扬州段的“运河三湾”,把一段直线百米的河道改成1.7千米的三道弯,大大减缓了流速,确保了漕运安全,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创造力;大运河山东段的南旺枢纽工程,集引水、蓄水、分水、排水于一体,五级船闸逐级抬高水位,体现了古人对水利的科学认识,许多做法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材料三   【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

大运河流经10多个纬度的国土,贯通燕赵、中原、齐鲁、江浙等多个不同文化区,随着运河流淌的不仅仅是人员和物资,更是思想和文化。各自保持特色,又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形成了兼收并蓄、开放包容的运河文化。大运河所流经的区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文化最活跃的地区,文教鼎盛、人才辈出。这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创新性和包容性的文化所培育和滋养出来的。

(1)为什么大运河能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一条纽带?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2)结合材料二,运用创新思维的知识,说明我们祖先是如何解决治水、治沙、蓄水等难题的。
(3)某班开展以“从运河文化看中华文化”为主题的研讨性学习,假若你是其中一员,请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写一篇发言提纲。
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语言简练,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在150字左右;不得透露任何个人信息。
23-24高三下·湖南娄底·阶段练习
知识点:联系的普遍性聚合思维的方法 逆向思维的含义与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解析 【答案】很抱歉,登录后才可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类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重大工程。目前,我国有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处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是鲜明底色】

国家文化公园需永葆“国家”底色,始终立足国家高度。从制度层面来看,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国家层面印发了多个相关文件,确保其总体上的公益性基调。从形象选取而言,国家文化公园是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必须具有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和重要特征,能够代表国家形象、彰显中华文明,且具有国民认同度高等特点。

【“符号”是建设关键】

文化符号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表达方式,依靠符号媒介,某种文化意义得到集中的表达和传播。无论是长城、大运河,亦或长征、黄河、长江都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国家文化公园将沿线众多文化子系统中的文化符号,如众多文化遗产和古迹、类文物、各种区域性文化等有机地联结起来,提炼出统一而宏大的文化符号,为全体国人提供共同的精神寄托和精神追求。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突出文化共性,对内强调民族化和本土化,服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外适应国际化和普遍化,促进世界文化之的交往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有与存续。

【“文化”是内在灵魂】

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种类十分丰富: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城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军防体系最复杂、规模最庞大的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勤劳与智慧,体现了热爱和平的民族性格。长城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象征,凝聚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展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反映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及其10个河段,包含了丰富的运河物质文化和运河非物质文化。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9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约90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300多处。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浩浩荡荡300余公里,形成了羌藏、巴蜀、滇黔、荆楚、湖湘、赣皖、吴越等文化区,为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

(1)结合材料,运用“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相关知识,说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什么需要始终立足国家高度。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建成国家文化公园的积极文化作用。
(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的辩证关系”相关知识,谈谈如何通过五大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进一步加深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振兴共谋突破】

新时代的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东北三省发挥各自优势,利用数字生产赋能机械制造、非遗文化丰富旅游体验、港口开放推动外贸合作,东北地区凭借资源、产业、生态、区位等方面的先天优势,在老工业基地发挥作用的同时,培育了更加多元化的产业体系。务实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优化整合东北地区产业资源,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材料二   【党旗领航展现担当】

东北全面振兴的道路千万条,党的领导是第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提高专业化素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要把党的领导贯穿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过程、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以新风正气振奋发展信心。

材料三   【布局长远共谱新篇】

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中的重要使命。从历史和实际情况看,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目标,既要利用好自身传统优势,也要统筹东北地区安全与发展,在提升东北经济一体化中寻求新动力、实现新突破。以产业一体化为基础,以国有经济布局一体化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纽带,以开放布局一体化为引领,争取到2025年初步形成统筹安全与发展的产业布局、国有经济布局和开放布局,在合力打造东北经济增长极、形成区域改革发展新布局上取得实质性突破,推动实现东北全面振兴美好愿景。

(1)结合材料一,运用系统优化方法,简要分析东三省要如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谈谈对“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保证”的理解。
(3)结合材料三,运用超前思维的知识,分析东北全面振兴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意义。
(4)一个时代的记忆,一座不朽的丰碑。2023年是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某校高三(1)班,拟举行以“弘扬铁人精神推动东北振兴”为题的班会,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撰写一篇发言稿。要求:①观点明确,逻辑清晰;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在150—200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渠绕群山,奋斗掘出“生命渠”

1960年,为改变千百年来缺水的天然困境,30万林州人,苦战十个春秋,凭借一锤一钎一双手,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道211个,架设渡槽152个,在绝壁叠生的太行山上修成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修建红旗渠时,林州人民完全用土方法施工:利用原始的测量工具设计的红旗渠,总干渠全线水流完全依靠自然落差;沿着渠线就地开采山石,既挖出了渠道,又垒成了渠岸,碎石还能铺渠底,建筑材料充分利用;创造性地建设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让河水从坝顶溢流,巧妙解决渠线与河道交叉的难题……。林州人民掘出的“生命渠”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相平衡的典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知识,谈谈林州人民是如何奋斗掘出“生命渠”的。

材料二   新时代传承精神之渠永不断流

红旗渠的成功修建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发源于古老的文化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基因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红旗引领方向,建设红旗渠党员干部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与群众风雨同舟,写满了初心。施工难度极大的青年洞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300名青年英勇奋战17个月,凿通了600多米的岩洞,凿洞青年吃苦耐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等语录写到太行石壁上。修建红旗渠造就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在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国家级工程建设中,“林州工匠”成为一块金字招牌。红旗渠是一条流淌着共产党人初心的精神长河,激励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一往无前。


(2)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结合材料二,请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说明理由。

材料三   奋进新征程,创造自己的“红旗渠”

红旗渠,既是历史答案,也是时代考题。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如今,每年有超过20万人到红旗渠进行红色教育和培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条“红旗渠”。


(3)巍巍太行,山碑不朽。请你阐释新时代中国青年当如何创造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红旗渠”。
要求:①主题鲜明;②体现“创新思维”,学科语言规范;③表述清晰,字数150字左右。

组卷网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能确保所有知识产权权属清晰,如您发现相关试题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组卷网